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1-06-28 10:08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产业带动人才集聚,人才助推产业发展。近年来银川市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聚焦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葡萄酒、枸杞等重点产业,科学布局产业园区,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其中,银川经开区努力打造千亿级升级版产业园区,银川综保区着力打造成为全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银川高新区全力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苏银产业园加快建成东西协调发展的示范区,银川中关村双创园强势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新城,阅海湾中央商务区(丝路经济园)争创国家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银川正在成为创新创业的福地、人才聚集的高地。
科研专家远程“把脉问诊”。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远在武汉的专家学者正通过远程科技服务平台,为银川当地的一家科技企业“把脉问诊”。“以前我们做材料分析,需要送到西安、沈阳等地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有什么问题需要专家解决,也得花去大量的时间和路程成本。”上海交通大学(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院长夏明许介绍,研究院落户后在走访时了解到,银川企业不仅技术需求大,且对东部先进技术信息缺乏,对相关专家也不了解。为此,研究院将服务重心前移,打造远程科技服务平台,打破了科技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我们通过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资源云上共享,打造中小企业随身科技专家、便携式实验室,在设备投资方、实验员、实验室、技术专家和企业间构建收益共享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的‘淘宝超市’,将在宁夏真正实现云检测、云分析、云中试。”夏明许说道。
为推动人才跨区域交流,我市启动人才智库建设,完善“假日专家”“候鸟专家”“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通过开展“院士专家宁夏行”“塞上骄子银川行”“创意创新在银川”等活动,搭建成果转化、技术交流、项目合作的桥梁。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等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3500余名、清华大学清洁水养殖等人才团队180余个,组织实施各类人才合作项目260余项。
优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为了做好人才服务,我市在银川中关村双创园建成银川人才创新发展服务中心,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先后引进智联招聘、58同城等区内外30余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辐射全市、带动全区的多元化、多功能人力资源服务集群。在银川市民大厅设立人才公共服务窗口,提供21项人才服务事项。上线运行全国首个地方人才综合服务平台——银川人才云,为企业、人才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服务。每年至少安排1.5亿元确保各项人才政策兑现落地,设立银川市创新创业投资基金2亿元、苏银人才合作发展基金1600万元;市、县(区)两级投入近5亿元配置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等1500余套;总投资5.5亿元的揽秀苑高端人才社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近年来,已累计为评选认定的502名高精尖缺人才、636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人选、341名“凤城系列”人才、1002名享受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政策的大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培养经费、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7000余万元;围绕银川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61个、认定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9个,给予经费补助1800万元。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广阔舞台。此外,在“科创中国”的服务助力下,银川市依托“科技服务进百企”行动,细分行业领域,以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加工“三新”产业为重点,与上海交通大学达成共识,建设了上海交大(银川)材料研究院分析检测中心,解决本土企业检测材料的设施设备需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材料分析测试服务需求;与清华大学、自治区水利厅共同成立全国首个现代水治理科创平台“清华大学—宁夏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通过研究院+试验区+产业园的模式,将数字治水应用研究落地转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手,联合专家教授研究解决葡萄酒产业共性技术问题。
通过构建“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产业园区”新机制,对接东部发达省市和国家高水平创新平台,我市建立“中国枸杞研究院”等专业研发平台,参与区域合作项目159项,合作人才1700人,100多项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引进推广,为高端人才参与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舞台。
“十四五”时期,银川市将立足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从重管理转向促创新,重点攻关任务实行“揭榜挂帅”。进一步深化与发达省市的人才交流合作,吸引更多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为银川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