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从听天由命到保障托底——银川织密社会保障网托起稳稳幸福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1-07-01 11:01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截至2021年4月底,银川市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2.79万人、61.58万人、79.21万人、89.5万人、63.5万人。保障人数、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遇到天灾人祸,百姓只能听天由命,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基本一片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银川的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完善,自银川市社会保险事业1986年起步以来,历经30余年的开拓发展,如今已经基本建成了覆盖全民、统筹城乡、保障适度、层次多样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以及服务高效便捷的经办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从上世纪90年代主要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到如今服务有就业需求的所有人群,银川不断健全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全方位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统筹推进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收入持续增加,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近日,家住兴庆区的洪女士领到了一笔意料之外的福利待遇——15个月的失业保险待遇,这让她又惊喜又感恩。洪女士是银川市公交公司的一名职工,2016年10月因公司改制失去了工作,几年来一直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2020年,54岁的她因为养老保险费缴纳不足15年而未能享受退休待遇,而自己因为胳膊残疾,已经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丈夫同样没有稳定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万般无奈下,洪女士来到银川市就业与创业服务局寻求帮助。工作人员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帮助洪女士进行失业登记,最终,洪女士按照政策享受了15个月的失业保险待遇。

银川市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于1986年,当时称为待业保险,1999年我国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后改名为失业保险。1998年的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是每月187元,2021年的今天,这项保险金已经涨至1494元。

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市先后为8.27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待遇5.23亿元。截至去年12月底,线上线下共为5.56万名失业人员累计发放失业保险待遇2.58亿元。失业金标准从全区最低工资标准的75%提高至90%。此外,“十三五”以来,我市累计为12.05万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为目标任务5万人的241%),其中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43526人次、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5.7万人次,让劳动者不断提升自己,增强就业竞争力。“十三五”期间,银川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转移农业劳动力53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2.8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5年从未高于4%。

社会保险从无到有 保障人数、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5月25日,27岁的丁先生来到银川市民大厅,登记办理了属于自己的宁夏社会保障卡。在窗口完成个人资料的登记审核后,工作人员现场为他制作卡片,等待不到2分钟,新卡出炉,丁先生高兴地接过了社保卡。“很高兴,从登记到制卡、发卡,一站式搞定,既快又方便,以后我就可以享受银川市各项社会保险政策了。”

一张融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保险于一体的社会保障卡,如同一个小视窗,展示着银川市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也无声记载着这项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市社会保险事业是从1986年筹建银川市统筹办公室开始,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起步,当时仅有5人,是个正科级单位。那一年,银川市仅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之后陆续建立了失业、工伤保险制度。2000年成立医保中心,办理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工作。2014年,银川市在自治区统一安排下启动全民参保计划,通过与公安机关逐一进行数据比对,走村入户,精准找人,登记参保同步落实,推动成果转化。到2016年底,市本级12.8万名未参保人员登记工作全部完成,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2015年以来深入实施“同舟计划”一期、二期,确保新开工建设项目100%参保工伤保险。2017年整合社保经办机构,实现五项社会保险“统登统核”“同人数同基数”,促参保人群不断扩增。截至2021年4月底,银川市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2.79万人、61.58万人、79.21万人、89.5万人、63.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8.68万人、112万人。2020年,市本级各项基金全年总收入132.16亿元,总支出125.71亿元。职工医保基金累计结余68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结余3.19亿元。保障人数、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养老金年年涨 晚年生活特安心

从2014年3150元到今年的4800多元,市民韩女士的养老金已经连续涨了六七次了,这让她觉得晚年生活特别安心。

2014年退休的韩女士是较早被纳入银川市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一批人。退休前她是银川某事业单位的职工,2004年开始缴纳养老保险,受惠于政策,她的缴费年限从1986年就开始计算了,退休后她的基本养老金是3150元。让韩女士高兴的是,退休后她的基础养老金每年都在上调,2015年上调了318.5元,2016年上调了239.44,如今她每个月能领到4800多元养老金,比刚退休那年涨了近1700元。“我们退休人员确确实实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红利,人老了,有保障是最重要的,养老金年年都上调,我觉得很踏实,很幸福。”韩女士笑着说。

在兴庆区掌政镇强家庙村10队,69岁的村民老杨也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养老金。作为农村居民,他曾以为养老金是城里职工的福利,自己是个农民,没有工作单位,不会有人给他发养老金。直到2009年,村里动员大家交养老保险,60岁以前每年最少交100元,60岁以后就可以每月领一笔养老金。“一开始大家心里都有顾虑,后来听说是政府的好政策,心里就踏实了,我们肯定是相信政府。”老杨说。

2年后老杨年满60岁,不需要继续缴费了,也如愿领到了第一笔养老金,他心里激动极了。“最开始每个月发55元,现在已经涨到260元了,每个月14日准时打到卡里。以前哪有这样的好事呢?虽然钱不多,但农村消费低,我和老伴两个人每年领到手6000多元,对农民来说也是一小笔财富。”

2005年至2020年,银川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16连涨”,机关事业单位同步调增5次,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制度启动之初55元/人/月提高至260元/人/月,居民养老金水平居全区第一,充分发挥了首府城市的表率作用。与此同时,银川市逐步提高企业退休职工采暖费标准,从2015年的3161元提高至2020年4193元;2018年、2020年两次调整工伤保险长期待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提高至52元,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经济发展成果,在社会保险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