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1-07-01 11:05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银川的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02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0万元。如今,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园区转型发展、科技强市等工程,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全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发展迅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银川工业一篇空白,产业弱、人才缺。上世纪60年代起,党中央启动了“三线建设”,有27家企业、27.5万人到银川支援建设,涵盖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等领域。1969年建成银川机修厂,铸钢车间炼成了第一炉钢;1970年建成银川糖厂,生产出了“六盘山”牌白砂糖,结束了宁夏没有制糖工业的历史;1970年7月银川汽车修配厂成功试制出了“六盘山”牌4吨载重汽车,当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到199家、产值接近2.6亿元。到“三线建设”末即1980年,工业企业达到364家、产值达到4.6亿元。一大批建设者轰轰烈烈、大干快上,在当时擎起了银川工业的半壁江山。
如今,走进银川各个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生产车间,到处是繁忙火热的生产景象,一系列重大项目施工建设、现代化生产线有序作业、机器设备轰鸣运转……银川正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担当,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曲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激昂旋律正在银川大地激荡回响。
挖潜新动能
2016年至2019年,银川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5%、8.5%、7.5%、6%,平均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区平均水平。“十三五”以来,银川市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8%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上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银川市工业发展成效显著,新材料产业占据全球一席之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单晶硅棒、硅片生产基地;建成全球唯一的氮化铝陶瓷粉体和基片生产基地;建成我国最大的工业蓝宝石晶棒、半导体大硅片、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及导电浆料生产基地。高端装备产业技术水平领先,拥有首个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是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高端数控机床、精密铸件水平世界领先,精密轴承、智能电表、桁架机器人等水平国内一流。截至2019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十大产业规上企业数达191户,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银川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研究出台《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工业自动化发展方案》政策意见,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入运行3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300多家企业上云、千台工业设备联网。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8家,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17个、智能工厂13个,工业机器人试点示范项目5个,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4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4个,100个规上企业智能诊断正在全面推进中。
培育新主体
工业是银川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近年来,银川市全面推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三板斧”,通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与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以企业梯次培育拉动经济总量攀升,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驱动转型升级,以两化融合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规模总量扩大、结构优化、质态提高。
宁夏天通银厦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蓝宝石晶体经过掏棒、切断、磨削、开方等工序,脱胎换骨,在新材料和电子制造领域备受青睐;宁夏汉尧石墨烯储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石墨烯以及石墨烯衍生储能材料,热销国内外;宁夏中太镁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努力打造国内第一家镁合金国家级实验室与产业孵化园……
科技创新型企业引来一个,带来一批,串联成链。引进石墨烯三元正极导电浆料、前驱体、锂离子电池和废旧电池回收利用项目,形成锂电池从电芯、电池系统到废旧电池回收循环利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引进隆基15GW长晶切片、7GW和3GW电池、500MW组件项目,形成从拉晶、切片、电池到组件的全光伏发电产业链条;引进蓝思科技300公斤蓝宝石长晶、天通400公斤蓝宝石长晶以及LED、智能终端等衍生品项目,形成从长晶到切片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
从产业链到产业集群,再到产业集聚区,银川市苦练内功,内外兼修,持续壮大增长动力源,更多企业在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愈走愈踏实……
近年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大力培育全市企业技术中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重点围绕战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产业,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基础条件建设,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努力搭建新的研发平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勇敢前行,实现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高端发展、内生增长。
“拓疆”新产业
“目前,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I-Lead-1800型3D打印设备和两台I-Nicety-800型3D打印设备的研发调试。I-Lead-1800、I-Nicety-800机型是共享集团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级铸造打印设备,设备基于三维印刷(3DP)工艺,采用单工作箱打印模式。定位多品种、小批量、复杂结构铸件,提供基于3D打印工艺的铸造全面解决方案。”共享智能装备数字化制造中心技术总监赵龙说道。
2012年,赵龙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共享集团工作,一直从事3D打印设备研发。“你看,我们的3D打印智能工厂,环境干净整洁、铸造车间明亮恒温,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看不到黑黢黢的‘大块头’木模和砂箱,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封闭式3D打印机。”赵龙说,“现在我们共享智能装备利用3D打印技术,仅一周时间就可打印出成品砂芯,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误差也从原来的1毫米降到了0.3毫米,不仅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还彻底告别了传统铸造业‘傻大黑粗’,实现了绿色、环保。”
人机协作产能翻番,智能识别填补人工盲区……如今在银川,智能制造已渗透到多个行业,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正在崛起。
“让数据成为新生产资料,数据计算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这句话一直挂在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麻辉嘴边,成为企业多年数字化、智能化探索的注脚。“生产状态、性能参数等所有产品信息都能在我们的大数据库里找到。”麻辉介绍,如今,智能化车间里数字化智能传感器、视觉系统等数据采集技术随处可见,公司已经实现了“万物共联”。
从“配角”到“主角”、从“跟跑”到“领跑”。近年来,银川市加快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智能装备、移动终端等人工智能及产品智能化嵌入式软件、互联网+新业态、智能制造等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外引活水、内强素质”,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集群效益日益凸显,形成了“点—线—面—体—网”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银川市已建成投入运行30余个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300余家工业企业上云、千台工业设备联网。银川工业正加快步入由“银川制造”向“银川智造”转变,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