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石榴花开映湖城 ——银川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综述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2-02-25 09:4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东有母亲河,西有贺兰山,河山相依尽得天时地利;前有灵州勒石,后有三线建设,天南海北归聚各族人心。在2000多年的建城史中,各民族在银川大地上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精彩华章,携手铸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今天的银川已经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大家庭形象的重要窗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银川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拉高标杆,自我加压,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以生动实践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银川市对标新时代民族工作使命任务,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吹响了“集结令”“冲锋号”。

培根铸魂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21年9月24日,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在北京举行。在颁奖仪式上,银川选送的剧目《岩石上的太阳》获舞台美术奖。这部精心创排的剧目以闻名于世的贺兰山岩画为创作主题,以杂技艺术形式讲述银川故事,充分展示了我市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成果,唱响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旋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筑牢文化之魂。银川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打造实施黄河文化旅游节、贺兰山文化旅游节、青年戏剧节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化活动平台,推出《不到长城非好汉》《闽宁镇》等一批展现新时代银川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文艺精品,培育了以宁夏智慧宫为代表的文化输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出版、推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用典》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类图书30余种……塞上湖城的文化自信正一点点积蓄沉淀,伴随着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与日俱进,也将在奋力奔跑、勇敢追梦中散发出意蕴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

深耕细作

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2021年9月初,一场名为“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知识竞赛火热上线,并刷爆朋友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吸引了银川市各族干部群众甚至石嘴山、吴忠市等兄弟城市的网友参加,累计参与人数达到33万,在广大市民群众中掀起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热潮。然而,这只是银川市第23个“民族团结进步月”的一个小小侧影,也是银川市长期坚持不懈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一个生动写照。

银川市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根本方向,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各类接地气、聚人气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先后举办“中国,我们共同的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型图片展、“民族团结杯”中小学生征文大赛、民族舞健身大赛等特色活动;各类教育实践载体日渐丰富,稳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建设,在各县(市)区打造了一批主题公园、教育基地和教育示范点;新媒体宣传路径不断完善,“银川石榴云”建设率先破题开局,贺兰县分中心作为全区首家县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云”平台投入运行,“小宁大讲堂”短视频宣传品牌不断“引关圈粉”,创编推送民族团结故事,各民族休戚与共、和谐相处、心手相牵、亲如一家的赞歌唱响湖城、传遍网络。

民生优先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2021年伊始,一部讲述宁夏脱贫故事的电视剧——《山海情》火爆大江南北,将银川闽宁镇展现在全国观众的眼前。一时间,许多游客纷纷来到闽宁镇打卡旅游,感受跨越山海深情,感慨新时代发展巨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近年来,银川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80%以上均用于民生事业,首推大病医保上不封顶和特困家庭救助制度,“先住院后付费”“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在全国推广,残疾人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基础养老金标准居西部省会(首府)城市首位,“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获评中国营商环境示范引领标杆城市;5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均增长40%以上,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获批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互嵌共治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共享社区,61岁的退休老人王菊茹自豪地跟邻居们介绍:“我有5个孩子,来自4个民族。”没错,她除了自己的独生女,还多了蒙古族儿子巴特尔、柯尔克孜族女儿古丽巴努尔、维吾尔族女儿夏伊达和热娜。在“民族情·一家亲”的微信聊天群,各民族亲如一家,其乐融融。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在银川这片民族团结的沃土上,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早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密不可分。近年来,银川市紧扣多民族聚居市情,广泛开展各族群众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扎实推进“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群众性交流活动,把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搬进村居、社区、楼栋、家庭。各民族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成立“同心联盟”“圆梦快递”等66个邻里互助、关爱帮扶、志愿服务品牌,组建基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168家,全力推动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治理网格化和城市管理法治化,让“同市经营、同区居住、同校学习、同院就医、同台娱乐、同建小康”成为常态。全市先后涌现出银川市公安局、兴庆区五小、共享社区、花园社区等17个国家级、158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模范集体,民族团结成为银川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乘风破浪正当时,凝心聚力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银川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质量和民族地区发展质量实现“双提升”,答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银川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