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银川的实施意见》解读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3-11-08 09:1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银川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部署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美丽银川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总要求、总目标、总任务,绘就出美丽银川“全景图”。为银川生态文明建设架起了“四梁八柱”,用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准的目标、更严的要求构建大生态格局,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银川。
《实施意见》明确了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整体思路概括为“111378”
一个指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了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引。
一条主线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指出了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毫不偏离的重要遵循。
一个使命
坚定扛起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使命任务。
三个坚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明确了美丽银川建设的宗旨所系、理念所在、行动所向。
七个全
即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治理、全要素提升、全地域建设、全过程防范、全社会行动、全周期保障,体现了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格局。
八大行动
即实施绿色转型发展行动、污染防治攻坚行动、生态修复治理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体制创新突破行动、生态安全保障行动、全民绿色共建行动、基础支撑强化行动。
美丽银川建设时间表
坚决落实自治区“2027年取得‘8个提高、6个下降’新成效,2035年构建‘4个显著’新格局,本世纪中叶绘就‘4个全面’新画卷”要求,走在前、作表率,打造一批有特色、可复制、能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示范样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实施意见》还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高质高效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保障、措施保障和作风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充分体现市委狠抓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强化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和改进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方式,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切实增强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
√压实工作责任
坚持“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落实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部门联席会商机制和区域联动协调机制,科学制定工作台账和年度任务、配套措施、责任分工“一台账三清单”,确保事情有人管、责任有人担、能力有保障。
√完善考评机制
制定美丽银川建设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监测评价、进程评估。
√严格监督问责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决策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原则,健全完善环境保护问责制度体系,严肃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执纪。
√加大宣传教育
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等“十进”活动。
八大行动
1 实施绿色转型发展行动,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作为“八大行动”的首位,既有顶层设计的战略安排,也明确了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完善“三廊三区”功能布局,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建筑交通低碳转型。深入开展绿色建筑品质提升行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加快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试点项目使用,积极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探索发展零碳建筑。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实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落实新建项目能耗强度分类准入标准,依法开展能源计量审计审查,大力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高效利用。
2 实施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对污染问题做到了力度不减、深度延伸、广度拓展。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源头防治、联防联控,深化“四尘”同治,加大银川都市圈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力度,深入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确保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坚持“五水”共治,加强水源涵养区(林)建设,实现地表水型、地下水型水源地“双源”协同监管。建立全流域重点排水沟动态监管机制,开展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依法取缔工业直排口、非法排污口,确保重点排水沟入黄口水质稳定保持在Ⅳ类及以上。
•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六废”联治,全面推行耕地分类管理,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整治,严格防范工矿企业、工业园区新增土壤污染,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严把供地环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前置审查,做到“净土收储”“净土供应”“净土开发”。
3 实施生态修复治理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山怎么修复、河怎么保护、荒漠化怎么治理逐一安排,构建从源头保护、过程管控到末端修复治理的全链条防治格局。
•强化“一河一山”保护修复。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加大黄河滩地综合整治力度,实施黄河银川段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推进重要支流、骨干沟渠等绿化美化,打造集防洪护岸、水源涵养、生物栖息等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
•加快国土绿化扩面增效。坚持抓增量、提质量、保存量、扩总量,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双重”项目和“三北”等重点工程,加快护路护渠护岸防护林带建设,鼓励激励社会各界参与国土绿化。
•全力推进科学防沙治沙。聚焦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坚持防沙、固沙、治沙协同推进,实施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多措并举推进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在黄河东岸宁蒙边界精准实施草方格固沙和种植灌木锁边林带,在毛乌素沙地实施封沙育林育草、退化林草植被修复、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增强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控制沙区蔓延扩张。
•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落实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编制《银川市2025~2035年水土保持规划》,有序划定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预防保护区、禁垦陡坡地范围。
•加强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编制《银川市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报告》、《银川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有序开展湿地资源本底调查、湿地资源健康评价,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评估报告。
4 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明确了有序推进的节奏力度、标本兼治的重点措施,列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和“任务书”。
•有序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探索开展碳核算、碳评价等工作,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管理,加强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推进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抢抓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机遇,聚焦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能源项目一体化统筹,加快实施灵武新能源发电大基地、经开区及苏银产业园“绿电园区”试点及闽宁“绿电小镇”建设,探索风光互补一体化、电化学储能、绿电制氢等新能源开发模式,推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开发、高水平消纳。
•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加强工业、能源、城乡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工作协同,统筹水、气、土、固废等环境要素治理和温室气体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
5 实施体制创新突破行动,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改革
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持续走深走实、见质见效,推动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持续向好。
•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管控,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深入推进“六权”改革。持续深化“多权融合”改革,用好“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改革系统集成、高效联动。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6 实施生态安全保障行动,筑牢美丽银川安全底线
坚持治“已病”和防“未病”相结合,更好统筹防范和应对、评估和预警、管控和治理,筑牢筑实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健全完善生态安全体系。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防控、处置,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着力防范化解各类生态环境安全风险。
•全面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持续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监测和预警。加强贺兰山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防治,做好自然保护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成效评估。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水平。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
•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系统推进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常态化排查治理,加强涉危涉重企业、化工园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重点流域等生态环境风险预警体系、责任体系、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应急队伍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上下游、跨区域、跨部门、多层级的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分类分级风险管控,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7 实施全民绿色共建行动,培育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坚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人人负责,推动全民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厚植生态文化底蕴。推动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题材文学、戏曲、影视、音乐创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水洞沟等遗址保护利用,推进宁夏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长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探索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分时租赁、共享交通,大幅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构建全民行动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开设环保课堂、开展生态文明公益活动等形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8 实施基础支撑强化行动,加快健全生态保障体系
坚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项目“组合拳”,为美丽银川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
•构筑坚强法治保障。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规规章废改立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法规要素有效覆盖。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银川卫士”生态保护基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生态环境导向开发等模式,引导各类资本参与环境治理投资、建设、运行,运用直接投资、运营补贴等办法加大环境治理投入。
•加大科技人才支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国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政策引导激励。优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县区环境质量改善奖惩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
•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绿色低碳发展项目,大力推进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清洁能源替代等项目,推动传统产业通过装置改造、生产线升级、产品结构调整,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