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数字经济动能澎湃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7-08 09:08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当前,银川数字经济正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为起点,开启逐梦数字蓝海、竞速算力赛道的征程。
从夯实算力基础设施、优化能力布局,到构建高效算力调度体系与“智算大脑”,银川数字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依托坚实的信息底座,银川全力为数字经济“搭桥铺路”,如今,融合应用正加速向行业渗透,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涌现。
基础设施加快布局
走进银川经开区中创普惠智算中心,一排排黑色智能算力机柜整齐排列,工程师们正专注地进行巡检。这是银川中创普惠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在园区建设的一期项目,目前已布设584个12KW机柜,总算力超过3000P。
“1P代表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能力。我们这3000P算力,相当于15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同时运算的规模。”中创普惠副总经理孙艺格介绍,“这意味着它能在24小时内处理数百亿张图像或上亿人的DNA数据。强大的算力可为AI企业大幅降低模型训练时间和成本,显著提升效率。”
作为西部智算的标杆项目,中创普惠2024年落地银川经开区,围绕自治区“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建设及算力产业部署,企业打造了一个服务模式多样化、生态系统开放化的智算中心。
“我们正努力成为众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坚实后盾,可以为他们提供从底层资源到上层应用的全链条服务,包括多元租赁服务、边缘计算算力调度平台、人工智能+场景化业务等。”孙艺格介绍。
“我们自主研发的边缘计算算力调度平台,支持跨地域、跨服务商算力调度,实现资源动态优化,可满足智能交通等场景的低延迟需求。”孙艺格介绍,在人工智能+场景化业务上,中创普惠通过为教育、医疗、工业、农业等多个行业提供深度解读方案,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一期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二期将部署智算服务,并设智能化展厅,全面展示企业数字孪生等前沿应用,三期计划携手全国顶尖机构、研究院、高校等共建科创实验室,攻坚AGI底层算法、多模态大模型等前沿技术,驱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将“看不见”的算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看得见”的生产力,在银川,越来越多的智算中心切实让数据跑起来、用起来。7月初,银川算力产业园正式启用,以“一云一湖一平台”为核心技术架构,构建起数字时代“经济新版图”。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配备2926个12KW高功率机柜的国家A级标准超大型数据中心,项目创新应用‘两弹一优’技术路线优化能源方案,年均PUE值稳定控制在1.2以下。随着产业园产业生态的不断优化,将为本地金融、医疗、交通等领域数据广泛应用奠定基础。”银川创新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在,银川算力产业园的“算力基建、人才实训、银川数据湖、产业孵化”四大功能板块协同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集算力供给、人才培养、数据流通、应用创新、产业孵化于一体的生态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7月初,华新智科技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新智”)与天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通智能”)成功签订精密智能制造与智能仓储数字化项目合同。此次合作标志着华新智将助力天通智能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其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对于此次合作,华新智董事长黄维斌阐述了清晰的实施路径,“通过搭建CRM系统,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让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建立PLM系统规范研发过程,加速研发效率,促进销售与研发的深度协同;建立智能立体仓库,通过自动化、数字化升级,实现仓储效率质的飞跃,助推企业业务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家在电子信息产业深耕多年的企业,华新智正将发展重心向装备制造业转型拓展。“我们明确了核心赛道——为‘工业母机’及高端装备做数智赋能,并已掌握多项关键技术。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高端装备及‘工业母机’领域的相关工厂落户宁夏投资兴业。”黄维斌介绍道。凭借其开发的FMS柔性制造融合质量集成创新平台,华新智成功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并首创了国内首个集工业设备互联、整机销售、售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模式。
7月3日,共享铸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3台工业级铸造砂型3D打印设备正高效运转。这些单重几十吨的铸钢件经过造型、浇注后,将用于通用电气、西门子等公司的能源设备。
3D打印设备旁,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大屏幕上,各区域的噪声、粉尘等环保指标实时跳动更新,清晰展现着当前生产环境。“我们采用全流程虚拟制造技术进行绿色设计,并运用模拟软件对三维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共享铸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不仅显著降低研发失败的风险,也有效减少了资源和能源消耗。” 得益于此, 该公司的大型燃气轮机铸件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40%。
共享铸钢何以成功铸造产业高地?关键在于近年来的战略转型。企业从专注高端装备制造迈向数字智能制造,通过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传统铸造产业焕新升级,实现了巨大转变。如今, 这家底蕴深厚的老牌铸造企业,其85%以上的客户均为世界500强企业。
近年来,银川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仅去年就争取资金4.05亿元,帮助企业围绕人工智能、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开展研发攻关,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技术赋能产业 产业反哺就业
通过AI高级排产系统优化生产流程,蒙牛乳业不仅优化提升生产效率,还催生了工业互联网运维、智能设备管理等新岗位;引入AI热网调度系统后,宁夏电投热力传统巡检岗位转型为数据分析工程师……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银川市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培育与劳动力市场保护,探索出一条“技术赋能产业、产业反哺就业”的发展路径。目前,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达130家,较同期新增46家,引育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企业60余家、数据标注企业10余家,有力带动相关产业新增就业岗位千人以上。
在宁夏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产业园,宁夏瀚海星辰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里,50多位工作人员正在标注自动驾驶数据。“我们深耕数据标注领域,业务覆盖2D、3D、4D等方向。”宁夏瀚海星辰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涛介绍,“目前银川基地已拥有上百名持证专业培训师,不少年轻从业者月收入可达万元。”
面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影响,我市今年持续加大就业领域创新力度。通过创新推出“AI模拟面试”“求职能力实训营”等智能化服务,运用智能算法为求职者精准匹配岗位、优化求职材料,已成功帮助4975名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帮扶就业率达95.44%。同时,积极构建“岗前培训-技能认证-就业安置”的闭环服务机制,并支持银川高校、职业院校围绕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建设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例如,银川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建材、天云智算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厂中校”,开设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专业,有效实现学生毕业“零适应期”上岗。
用好用足人才引育和就业失业政策措施,银川市全力推动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实施“产业链招商+人才链布局”协同战略,出台“算力人才12条”政策,制定以薪定才补贴、职称补贴、青年人才引育等政策措施,全方位引育高端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各类人才。目前全市培育引进算力、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近万人,认定高精尖缺人才28名、学术技术带头人72名。
下一步,银川市将在高质量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全力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劳动力市场,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