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贺兰山下绘出民族团结新图景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8-01 08:49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夏日,酒庄绿树成荫
工人们在葡萄园内劳作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
驱车沿贺兰山东麓前行,微风裹挟着石山的苍茫,葡萄园翻涌着碧浪千重,车窗外,志辉源石酒庄古朴而静谧,周边林木葱郁成荫、湖水澄澈。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处废弃矿坑。
自1996年起,酒庄创始人袁辉就在砾石荒地上开渠引水、植树种草,再到2008年兴建葡萄酒庄园,发展到如今拥有1.8万亩生态园区,一片片葡萄基地、一条条防风林带组成的绿色长廊,这一历程不仅见证了贺兰山重披苍翠、戈壁滩绽放“紫色奇迹”,更奏响了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的和谐共生乐章。
昔日矿坑变绿洲
银川人视贺兰山为“父亲山”,它高大巍峨、山石嶙峋、饱经风霜,是宁夏砂石料的主要供应地。在“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下,粗放式开采一度让贺兰山伤痕累累。袁辉曾在采砂行业摸爬滚打,亲眼看到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后,他毅然决定转型:投身生态修复,发展葡萄酒产业。
“你看这张照片,当年大片的戈壁滩上就这么几根电线杆,凄凉得很呢,风一刮,砂石满天飞。”翻看手机里酒庄周边30年前的老模样,袁辉感慨万千。当年有人问他“能干成吗?”他说,“只要想做、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
转机始于2008年,当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的号角响彻山谷,袁辉带领团队、号召村民,通过实施矿山修复、沟道防洪、绿化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数十载“植”此青绿,戈壁终成林。如今,8000亩生态林如绿色屏障抵御风沙、3000亩葡萄藤在砾石土壤中扎根生长、1000亩经果林孕育“甜蜜”产业,一块块荒地彻底丢掉“沙窝窝”的旧标签,蜕变成了“绿洲”与“金窝窝”。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7月的葡萄园,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味道,翠绿的藤蔓间挂满了一串串沉甸甸的酿酒葡萄。正午阳光明媚,酒庄里,600多名各族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享受产业红利。采摘能手王彩霞正弯腰熟练地修剪葡萄枝,她今年新带的10人小组成员站在旁边,仔细学习。“温度越高葡萄长得越快,大家抓紧学,要轻轻掐掉侧枝,留主枝结果。再过一个月就要上手了,到时候每天起码能挣150元。”在志辉源石酒庄,像王彩霞这样的“老师傅”共有80名,他们愿意将多年摸索的种植经验倾囊相授。“各族群众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王彩霞说。
“现在树多了、风小了,触手及绿,生活环境越变越好。”村民牛振明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感触很深,从采砂到种葡萄、酿好酒,变化的不单单是工作,更是一家人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全家人每人年收入近5万元,幸福感也越来越足!
串串紫珠凝风土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是唐代诗人韦蟾写下的诗句。
葡萄酒并非“舶来品”,在中国亦有悠久的历史,而酒庄也始终秉持“在中国、做中国、言中国”的理念,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葡萄酒文化。
走进志辉源石酒庄,石墙、林木映入眼帘,低调古朴是第一印象,结合中国传统的石雕、青砖、青瓦点缀,仿佛天然形成的景观。刚下过雨,湿润的空气里裹着植物及泥土的香气扑面而来,仿佛进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画意境。
2014年,酒庄与中国农业大学牵手,建设3000亩数字化葡萄种植基地。“我们先后引进马瑟兰、品丽珠、紫大夫和小威尔多等红葡萄品种,对葡萄酒风味物质进行精确化研究与混酿调配,明确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风格表达。”袁辉说,从酒庄走出的系列红酒先后荣获柏林、布鲁塞尔等国际一线专业葡萄酒比赛奖项,在国际红酒界崭露头角。
好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好酒引得宾朋闻香品尝。除了酿造美味葡萄酒,作为“民族团结进步+酒旅融合”的样板,酒庄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向八方来客讲述大美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幸福故事,并为周边乡村各族青年提供学习实践基地,划分流动摊位,吸引大家扎根乡村、共同富裕。“家乡越来越美,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有岗位、有希望,这是吸引我留在家乡的关键。”酒庄员工杨宇轩说。
如今,贺兰山因绵延数十公里的葡萄长廊更添秀美,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也为酿造优质葡萄酒筑牢了生态根基,孕育着致富的希望。
榴花朵朵别样红
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作为移民汇聚的村落,村民过去大多靠采砂和零散种植为生,年收入不足万元。随着志辉源石酒庄的建设发展,持续推动各族群众大融居、共发展、心相印。
上世纪,酒庄出资在村里建设了志辉小学。酒庄党支部书记曹晶毕业于这所小学。她说,那时,如果没有这所小学,村里的孩子就得去10公里外的地方上学。也因此,志辉小学曾是这里重要的教育阵地。虽然只是乡村小学,但办学条件一点不差。“校舍又新又宽敞,师资力量也很强,甚至还有塑胶跑道,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印象特别深刻。”曹晶说,村子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这里完成启蒙教学,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得知永宁县闽宁镇木兰村的一位回族女大学生考入山东大学,但是家庭特别困难后,酒庄便出资承担这名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希望在外的大学生毕业后都能回到家乡,酒庄也对他们敞开怀抱,提供就业的机会与成长可能性。”曹晶说。
不仅如此,每年酒庄都会为镇北堡镇的困境儿童送去羽绒服、鞋子、学习用品等物资,贫困家庭也会收到米面油和取暖用的煤炭;有农户西瓜滞销时,酒庄会团购分发给职工作为福利……一项项公益事业将各族群众的心系在了一起,共同绘出一幅和谐幸福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