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贺兰山东麓的紫色“数据链”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8-13 08:33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智慧化,正成为贺兰山东麓现代化酒庄的“刚需”。在产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进程中,科技手段为传统葡萄酒产业注入了全新活力,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实现从葡萄种植的精准监测到酿造过程的精细把控。

依托算力赋能,贺兰山东麓的紫色“数据链”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酒庄踏上智慧发展之路,产业发展也在创新中实现了质的飞跃。

“天空地一体化”管理尽在掌握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数字化平台的展示大屏上,一幅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数字地图徐徐展开,山川、风土、酒庄、基地、酿造车间等场景清晰呈现,一切尽在掌握。

物联网技术如同一条条隐形纽带,将葡萄园、酿造车间与数据中心紧密相连,覆盖产区60.6万亩葡萄种植基地以及261家酒庄的庞大产业网络清晰可见。借助云计算、卫星遥感等技术,“天空地一体化”种植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从土壤墒情监测到灌溉预警,从霜冻灾害预防到葡萄酒品质追溯的全链条智能化管理。

“以GIS地图为底图,产区分布一目了然,当我们聚焦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永宁产区时,不仅能清晰查看当地酒庄的地理位置分布,还能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及独特的气候环境,对产区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汪蕾介绍,目前平台已积累近7000万条葡萄园气候数据,依托AI大模型算法,基于这些海量数据,实现了葡萄霜冻预警和灌溉预警等功能。

平台的数字酒庄板块对接了300多个发酵罐的生产情况,这些发酵罐通过传感器与平台无缝连接。“生产人员在手机上就能远程进入任意一个发酵罐,查看发酵监测记录及工艺执行情况。同时,通过自动监测手段,实时对发酵温度、微量气体等影响葡萄酒生产的元素进行预警,确保葡萄酒酿造过程的精准把控。”汪蕾说。

作为宁夏首个葡萄酒产业“开放共享”技术创新平台,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汇聚了9个方向的15位首席专家、12个创新团队,涵盖11所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并联动31家产区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此外,中心还集成了近10年来在产区积累的近40项科研成果,进一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品质、突破发展局限。

立秋时节,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已全面进入转色期。走进长城天赋酒庄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一条条滴灌管整齐地挂在葡萄藤上,管带上均匀分布着细小的滴孔。这是酒庄引入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借助智慧化手段,不仅能实现水肥同步供应,还能精准把控灌溉量与施肥量,让葡萄苗既能“解渴”又能“解饿”。

“过去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亩地一年要用水700立方米至800立方米;现在采用滴灌技术,每亩地年用水量只需220立方米到260立方米。这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和发育,对葡萄品质的稳定也大有裨益。”长城天赋酒庄种植师刘慧斌一边说,一边打开手机上的智慧葡萄园灌溉数据平台,传感器采集回传的土壤温湿度、气象数据及灌溉流量等关键信息清晰可见,为葡萄园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数据支持。

“智慧灌溉不仅节水、节肥,还节约劳动力。过去漫灌300亩地至少需要5个劳动力,现在基地7000多亩地采用滴灌系统,5名滴灌人员就够了,方便又高效。”刘慧斌说,近期正值汛期,病虫防治也被提上了日程。

记者在葡萄园里看到,一台六轮驱动的无人车正在作业,它搭载着240升药箱、4组水泵和雾炮,灵巧的车身在葡萄藤行列之间来回穿梭。“最早,整个产区葡萄园的施肥需要人工操作,后来发展机械化作业,但产区用工难、效率低、成本高是所有酒庄都面临的问题,智慧农业设备的无人车,无疑是为产业发展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刘慧斌说。

生产工具的智慧化升级,是产业革新的一个缩影。当人工作业逐渐被智能机械替代,这也正表明贺兰山东麓凭借其前沿的探索,正在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魅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