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8-20 08:3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8月19日,“打好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集中采访活动在银川启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及自治区数十家媒体记者深入一线,用笔触和镜头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成果。
垦地“牵手” “融”出产业振兴
正值甜糯玉米秋收时节,媒体记者走进贺兰山农牧场垦地融合试点,大型现代化机械正在进行秸秆还田,金黄秸秆铺满大地,待来年春天滋养土地。
翻新升级的不仅仅是耕作模式,还有农作物的布局和优化。“我身后这片土地曾靠大水漫灌,这两年实施了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项目,发展甜糯玉米和制种产业。”贺兰山农牧场党委书记陈宏亮介绍,制种玉米亩均收益较传统作物高一倍以上,甜糯玉米产加销一体亩均收益增长三倍以上。在水肥一体化助力下,甜糯玉米制种产量、品质和商品率提升,产品远销浙江、广东等地,深受青睐。
过去环境脏乱、建设用地分散,如今通过垦地融合,贺兰山农牧场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瓶颈。
“从人地房矛盾突出,到实现垦地田园康养、生态旅游等联动融合,新模式解决了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很了不起。”光明网宁夏站记者张慧说。
贺兰山农牧场资产运营部部长孙全介绍,去年农牧场农一队、农八队、农十一队、砖厂队、项目办5个老旧庄点有序拆迁,以“房票+货币”补偿、租买结合方式安置居民。同时,围绕奶牛肉牛养殖、葡萄酒酿造等优势特色产业,组建多项产业联盟,支持乳制品加工设备工艺及数智化平台升级,垦地融合让经济活力与魅力持续释放。
“葡萄酒+”赋能 产业精准滴灌
八月中旬,正是葡萄转色的关键阶段。在志辉源石酒庄,一套“智慧”气象监测系统为葡萄园实时提供光照、降水、土壤湿度、风速等科学数据,为葡萄生长精准护航。
“除了地面监测,我们还在土壤30厘米至90厘米处布设了水分监测设备。如今,葡萄园每亩用水量降至160立方米,在有效提高节水率的同时,还能让营养第一时间直达果实。”志辉源石酒庄宣传部经理贾进财说。
刚走出田间,媒体记者们的镜头便转向了酒庄的发酵车间,只见一袋袋深褐色的生物菌肥整齐码放。这些“宝贝”均来自酿酒后原本被当作废料的葡萄皮渣。贾进财说,为了让每一颗葡萄都“物尽其用”,酒庄实现了皮渣变美酒、酒泥成美妆、残渣作菌肥的全链条利用,一年可生产500余吨生物菌肥,不仅杜绝了浪费,还实现了绿色循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在志辉源石酒庄,我看到葡萄酒产业不再是单打独斗,它能够与旅游、生态、科技深度融合发展。酒庄也不再是关起门来酿酒的地方,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葡萄酒、领略风土文化、观光游玩,还能切身感受产业的巨变和高质量发展的脉搏。”中国经济时报宁夏记者站站长何玲说。
自2013年起,志辉源石酒庄在柏林、布鲁塞尔、品醇客等国际一线专业葡萄酒赛事中屡获金奖、大金奖,在国际葡萄酒界崭露头角。截至目前,该酒庄已生态修复废弃矿区6000亩,种植生态林8000亩、酿酒葡萄3000亩。同时,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
作为宁夏葡萄酒产业的核心区域,银川产区承载着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紫色”梦想。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庄实现了从“一根藤”到“一条链”的转型升级。
在闽宁镇的贺兰红酒庄,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为保障游客的文化体验,酒庄推出了集葡萄酒文化推广与品鉴于一体的完整服务,有力带动了整个闽宁镇的葡萄酒文化建设。“酒庄秉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品牌发展的理念,近年来成功打造了宁夏的中国品牌——‘贺兰红’,为当地提供了数万个就业岗位,实现了1000万瓶的年产量,也让贺兰山东麓的名气越来越响。”贺兰红酒庄相关负责人说。
27.3万亩高标准葡萄园、81家酒庄、1300多款葡萄酒……近年来,银川产区的葡萄酒在国际上斩获颇丰,“紫色名片”愈发亮丽。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银川葡萄酒产业将朝着多产业融合、多业态叠加的复合产业方向迈进,持续创造戈壁滩上的“紫色奇迹”,在这座城市酿造出独特的“葡萄酒+”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