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绿满田间 质赢市场
——“国字号”双试点赋能银川质量兴农之路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05 09:35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挂在枝头的灵武长枣


宁夏菜心到了第三茬收获季


大秦枣业的灵武市东塔镇马场湖种植基地


灵武长枣暖棚与冷棚搭配错峰种植,实现一年四季都有鲜品供应。

♦ 通过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刚采收的新鲜菜心仅需36小时就能直达南方市场。

♦ 构建“市级统筹、县区主战、部门联动”机制,打造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


9月的银川,秋意渐浓却生机不减。灵武长枣挂满枝头,青中透红的果实酝酿着清甜;宁夏菜心翠色欲滴,鲜嫩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万亩稻田铺展成金色画卷,微风拂过掀起层层稻浪;露地蔬菜吸收滴灌系统输送的养分,奋力拔节生长……这幅丰收图景,正是“塞上江南”依托独特自然禀赋,深耕绿色农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银川紧扣农业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标准筑基、认证赋能、品牌创优、创新驱动为核心路径,先后获批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发展重点市试点”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市”两大国家级试点。双试点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为银川现代农业按下“加速键”,更探索出一条以绿色为引领、以品质为核心的质量兴农可持续发展之路。

灵武长枣 四季丰产远销国外

近日,在宁夏大秦枣产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大秦枣业”)灵武市东塔镇马场湖种植基地的温棚里,灵武长枣长势喜人,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再过不到一个月就会迎来成熟上市期。基地负责人刘杰穿梭在枣树之间,仔细观察果实大小与色泽,眼角眉梢全是丰收的喜悦。

“过去受限于传统露地种植,一年只能收一茬枣,导致上市时间集中,市场竞争激烈,收益很不稳定。”刘杰的话语中带着对过往的感慨,更有对如今发展的自豪,“现在我们通过暖棚与冷棚搭配的错峰种植模式,再加上现代化温棚设施的精准调控,彻底打破了季节限制,实现了灵武长枣一年四季都有鲜品供应。”据刘杰介绍,在科学种植技术与先进设施的双重加持下,大秦枣业的灵武长枣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让产业发展底气更足。

产量提升的同时,大秦枣业更是将品质视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从源头提升果实品质,种植全程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既保障土壤肥力,又赋予长枣纯正的风味。病虫害防治环节实行统防统治,通过提前监测、科学干预减少病虫害发生,避免农药滥用。同时,基地推行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从花果管理到水肥调控都有严格规范。如今,基地露地种植的长枣亩产量稳定在1000公斤至1250公斤,温棚种植的长枣亩产在1250公斤至1500公斤,实现了“量质齐升”。

优质的灵武长枣不仅赢得国内市场青睐,还销售到了国外。目前,大秦枣业的长枣已进驻全国各地众多大型商超与生鲜市场,并连续3年出口俄罗斯,且订单量连年递增。“出口订单一年比一年多,这不仅是销量的增长,更说明国外客户对我们灵武长枣的品质高度认可。”刘杰话语间满是自豪。

作为灵武最亮眼的“农业名片”,灵武长枣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体系的支撑。近年来,灵武市积极构建以实施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新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基地,先后建成国家级水稻、灵武长枣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4.27万亩,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从产地环境监测到生产过程管控,再到收获、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全环节追溯,灵武市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绿色、优质、安全的要求。

宁夏菜心 绿色种植鲜达全国

在绿色农业发展的浪潮中,宁夏福之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之口农业”)同样以严苛的绿色种植标准,在永宁县望洪镇打造了一片3000余亩的宁夏菜心种植基地。自2017年扎根当地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以来,福之口农业始终将“绿色”作为核心种植理念,减少化肥用量,施用天然有机肥滋养土壤。在病虫害防治上,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保障菜心安全。同时全面推行高效节水的喷灌模式,既减少水资源浪费,又能精准为菜心输送养分,让每一颗菜心都在绿色、健康的环境中生长。

金秋9月,阳光洒满田间,基地迎来了宁夏菜心的第三茬收获季。田间地头,上百位工人正采收着成熟的菜心,一颗颗鲜嫩饱满的菜心被整齐装箱,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也映照着绿色种植带来的丰硕成果。

“我们的菜心之所以能赢得市场青睐,核心就在于品质好。”福之口农业负责人黄龙介绍,依托绿色种植模式培育出的宁夏菜心,不仅口感脆甜多汁,品相更是整齐鲜亮,每年发往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且凭借优良品质长期占据市场优势地位。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这些刚从田间采收的新鲜菜心,仅需36小时就能直达南方市场,让消费者第一时间品尝到来自宁夏的绿色风味。

谈及宁夏菜心的品质优势,黄龙进一步补充:“宁夏独特的气候条件是天然优势,昼夜温差大利于菜心积累糖分,充足的光照则能促进养分合成,而我们坚持的绿色种植模式,更是为这份优越品质保驾护航。”为确保绿色种植标准贯穿始终,福之口农业还采用严格的管理模式——统一种苗供应,从源头把控品种纯度与健康度;统一田间管理,所有种植环节均按照绿色农业规范执行;统一病虫害防治,全程运用绿色防控技术,让“绿色”成为菜心的鲜明标签。

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福之口农业也为当地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基地每年可带动数百名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务工增收,真正实现了“产业兴”与“百姓富”的双赢,为银川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双试点发力 银川农业向“绿”而行

当前,银川正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发展重点市试点”为核心抓手,紧扣“扩增量”与“提质量”双向目标,持续优化绿色食品产品矩阵,全面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效能,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

在绿色农业发展实践中,银川以“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为关键路径,聚焦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及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环节,通过政策精准倾斜、资金专项奖补、技术上门帮扶等举措,确保绿色认证产品数量稳步增长,为农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今年8月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示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兴庆南美白对虾、兴庆山药成功入选,成为银川绿色优质农产品家族的“新成员”。

依托“三品一标”行动,银川从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四大维度持续深耕,绿色农业发展成果丰硕。目前,全市共有认证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181个、有机农产品12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7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特质农品认证29个,5个基地入选“圳品”认证基地,5个基地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超过了50家,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日趋完善。

一系列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崛起,印证了银川绿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宁夏菜心已成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市民的餐桌常客,“兴唐”牌大米连续三届获评“中国十大好吃米饭”金奖,“银川鲤鱼 礼遇银川”被“中国农业品牌”推介,灵武长枣品牌价值跃升至19.5亿元,上滩韭菜、月牙湖蜜瓜、贺兰鲈鱼、永宁香芹等名特优新农产品畅销全国。银川绿色农业已形成“标准引领认证、认证提升价值”的良性循环,让“绿色”真正成为农产品的“增值密码”。

在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同时,银川同步发力“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市”建设,在灵武市等基础扎实区域先行先试,推行“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管控”新模式,打造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样板。同时,有关部门还对有意向进行GAP认证的企业给予细心指导,保障其生产的农产品绿色、安全、营养,达到质量技术管理规范要求。目前,全市已有GAP认证主体11个,涵盖肉牛、蔬菜、瓜果等品类,灵武市获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良好农业规范高质量发展工作站”,银川的绿色农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今年我们已争取自治区资金525.8万元、市本级资金500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等方面,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已构建起“市级统筹、县区主战、部门联动”机制,将双试点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通过机制创新、协同发力,打造全域联动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银川农业向更绿、更优、更高质量方向稳步迈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