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扎实推进“吹哨报到”机制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12 09:13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一道道哨音穿透街巷,一次次响应疾驰而至。这是近年来银川市基层治理中常见的“高效协同共治”景象。
在银川,基层“哨声”已成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最美音符。百姓生活中的堵点、难点、痛点,在一次次“吹哨”与“报到”中得到快速响应和有效解决。
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据统计,今年以来,银川市各村(居)共计吹哨约3299次,共解决事项3192件。这一组组数字背后,是群众满意度、获得感的不断提升,更是银川市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的有力证明。
“非常感谢社区帮忙,现在我家果园门口排水管道终于整修好了,再也不用担心排水不畅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更舒心了!”西夏区园林场社区果农汪文林激动地说。
汪文林所提及的排水管道位于西夏区北京西路园林场路段,该路段处于区域地势最低点,下水道堵塞,管网老化,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影响了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与日常出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银川市城市管理局迅速“报到”,各部门现场勘查、制定方案、组织施工,很快完成了管道更换和疏通工作。
居民们反映的问题看似不大,却往往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单一社区或街道层面难以有效协调解决。 为破解这一难题,银川市建立了“村(居)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推动各类管理力量在基层聚合,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题部门联动”。
这正是银川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这一机制改变了基层治理的响应流程,将过去的“向上汇报”转变为“向下赋能”,让基层单元有权调动资源,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让每一次“哨声”都有回音、有着落
永宁县阳光社区湖印绿洲小区待建空地的环境治理案例也充分展现了“吹哨报到”机制应对复杂系统性难题的能力。
“咱们这片蚊子实在太多了,蛙声也是此起彼伏,最近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在湖印绿洲小区,一片面积近1.8万平方米的规划空地,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长期闲置,自然形成了多处洼地湖坑。因水质不流通,导致蚊虫孳生、青蛙聚集。居民不堪其扰,通过微信群多次向社区反映。
阳光社区接诉即办,第一时间“吹哨”,督促物业清理周边垃圾、设置环境卫生保护警示标识,组织灭蚊消杀,并将情况上报。
“吹哨”机制迅速凝聚起强大合力。在永宁县疾控中心完成全域消杀及重点区域强化处理后,蚊虫密度显著降低。永宁县自然资源局、城乡公共服务中心、住建局等多家单位同步“报到”,共同推进水体抽排与杂草清理。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社区通过入户征集居民意见,协调职能部门斟酌应对方法。最终确定了填埋湖坑的解决方案,多部门协同作战,昔日扰民的“臭水坑”迎来了彻底整治。
这条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高效。从居民反映、村(居)吹哨、部门报到、联动处置到结果反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链条,确保每一个“哨声”都有回音、有着落。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银川将继续深化“吹哨报到”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吹哨流程、强化部门响应、完善监督评价,让“哨声”更精准、“报到”更高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