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精雕细琢绘新卷 人居环境换新颜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19 09:0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市民、游客在自强巷彩绘墙前拍照打卡
工人对老旧小区施工改造,为居民带来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市民在双福巷打卡拍照
在兴庆区荣丰苑小区,居民在改造后的长廊下纳凉
近年来,银川市把推进城市更新作为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启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城市更新项目,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发展空间有效拓展,住房供应结构不断优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更加有力,城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推动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模式。
破旧立新 谱写“城中村”蝶变传奇
通过城市更新,银川市的大街小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老百姓在城市脉络的新旧变迁中寻找归属,在城市的宏伟蓝图中守望家园。
兴庆区北塔三四六队片区交通便利,是不少来银川的外地人落脚的第一站,却因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与只有一路之隔的“城区”相差甚远。改善居住环境,群众需求迫切。
作为银川市政府重点推进的城市更新项目,兴庆区北塔三四六队城中村改造项目占地99.37亩,规划建设10栋建筑,包括9栋26层住宅楼和1栋17层商住楼。如今项目建设进展显著,部分住宅楼已攀升至13层高度,标志着地上主体结构工程推进过半。“老旧片区正蜕变为现代化宜居社区,我们的安居梦就要实现了。”原北塔三队村民马东青说,他被群众推选为质量监督员,自己的房子自己监督,心里有底。
从1993年的老旧平房到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北塔三四六队31年的变迁折射出银川城市化进程的铿锵步伐。和村民马东青一样,全市人民也都见证着这一区域的变化,村民将住进电梯入户、人车分流等现代配套齐全的新居,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
今年,银川市启动了兴庆区民乐瓷砖市场、满春小康村,西夏区兴盈六队等17处城中村改造计划,整合区域业态,建设学校、医院等基础配套设施,通过建设城市小微公园美化环境。
银川市通过改造“破旧立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共有1100个,目前已完成改造1058个,累计改造各类管网1253公里、小区内道路5500公里、外墙保温层390万平方米,新增各类场地约27万平方米。通过改造,老旧小区不仅外貌焕然一新,给排水等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基础设施也进行了更新,部分小区还利用空地增设了停车场、充电桩,补齐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
焕然一新 盘活闲置资产唤醒沉睡资源
老城区往往因为历史原因,土地空间有限,而盘活闲置资产就是向“存量”要发展空间。
占地30万平方米的金茂新能源汽车生活港因长期闲置、占地面积大,盘活利用难度较大。兴庆区整合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资源,提供销售、售后、文化体验等一站式服务,成功引进多家汽车销售企业入驻。如今走进这座“汽车超市”,7层的商场将销售资源高度整合,巨大的展厅摆满了汽车,无论是汽车数量还是型号都十分丰富,这里已成为宁夏首屈一指的购车目的地。
沙湖宾馆停业以来长期闲置。“我们既要盘活闲置资产,又要根据沙湖宾馆的历史脉络选择最佳的盘活项目,让银川人的记忆能够延续。”兴庆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宁夏威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招标取得原沙湖宾馆所有权,并将其转化为“喆啡锐品”高端酒店项目。喆啡锐品酒店开业以后,将继续保留原沙湖宾馆的早餐店业务,延续老银川的味道。“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意义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通过上门入户咨询、项目建设情况公示、召开‘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落到实处。”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2024年银川市在宁夏率先完成中心城区24个街道200余个社区全域覆盖不留死角的数据采集、摸底、体检,同步完成银川市城市体检平台(三期)建设,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对于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台账、整治清单,为下一步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提供最有效的依据。
城市更新是完善城市功能、补齐设施短板、提升环境品质、保护历史文化、提振城市经济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行业多个部门。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作为牵头部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出台《银川市加快建设品质强市实施方案(2024-2027年)》《银川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等,建立推进城市更新的良好工作机制。部门之间互通更新项目信息,将民政部门的养老设施、卫健部门的卫生托育设施、体育部门的健身设施等结合城市更新规划合理统筹建设,累计实施基础教育建设项目28个、新增学位1.3万个,改造老年助餐点、老饭桌20家,新增家庭养老床位2504张。同时,发改、住建等部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等工程。
万象更新 聚焦文脉传承彰显城市魅力
“这台电视跟我家里购置的第一台黑白电视一模一样,还有这样的煤油灯你们肯定没有见过。”居民刘丽芳指着墙上的壁画说。去年,兴庆区对南塘巷、三林巷铁路沿线进行了提升改造,将荒废的铁路枕木进行彩色喷绘,对路两侧的墙壁也进行了墙绘,绘画主题以历史记忆为主。“彩虹路”和路两侧的时光剪影遥相呼应,带领人们感受历史记忆。
万“巷”更新,市民不经意间走进银川市的一条小巷,都有可能重拾自己儿时的记忆。兴庆区自强巷原来叫西门二道巷,20世纪40年代改名为“自强巷”。前些年,随着街区的墙体、路面等逐渐老化破损,这里成了大家“逃离”的背街小巷。2024年以来,兴庆区守“家底”盘“库存”,采用“微介入”有机更新改造方式,结合街巷现有商业业态,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街巷,累计维修改造街巷60余万平方米,新建市政道路30余公里。如今,漫步在兴庆区自强巷,“我们如此热爱银川”“这里是银川”的涂鸦让文艺青年心潮澎湃。
改造中,自强巷被巧妙地设计划分为“转角遇到爱”“漫游兴庆”和“老城记忆”三个主题区,老故事彩绘变成墙上风景,一边是老式住宅楼透着淳朴气息,一边是文艺小店展示着时尚元素,周末和节假日总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老巷子粉刷涂鸦以后彻底变了样,既明亮又有特点,就连我们这些老年人都很喜欢。”居民刘光华说,自己小时候就住在这条巷子里,改造以后经常过来重拾记忆,墙上的很多彩绘也与旧时记忆有关。不仅老年人喜欢,许多年轻人也前来打卡,刘光华也会向年轻人介绍巷子里的故事,这份沉甸甸的记忆通过特色街区改造得以传承。
让历史的记忆“活”在当下,这需要依靠城市的“味道”来传承。目前,银川市正在经历一场更新变革,变的是城市的样貌,不变的是熟悉的记忆。保护传承是基础,文化创新是关键。走进兴庆区鼓楼北街,这条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街道,如今已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处处都能看到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建筑。这里过去是音像店一条街,随着时代的变化,音像店逐渐被咖啡馆和特色餐饮取代,如今附近的居民常常选一家咖啡馆点一杯手磨咖啡,看着窗外的景色,重拾过去的时光。漫步闲巷,感受一砖一瓦、一步一景……
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关键就在于留住原味、优化颜值,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文化元素、创新丰富业态,以业态更新提升历史和生活韵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