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从“绿色底色”到“发展亮色”,银川——
生态高颜值赋能发展高质量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19 09:16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大美银川,风光正好


塞上湖城,碧波荡漾


黄河蜿蜒流过塞上,贺兰山巍然守护家园。清晨的黄河湿地公园,芦苇荡里水鸟翩跹,晨练的市民沿着木栈道慢跑,呼吸带着水汽的清新空气;午后的贺兰山东麓,昔日的废弃矿坑已变身绿意盎然的运动公园,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远处酒庄的葡萄藤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这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曾面临生态与发展的考题——贺兰山的矿坑“伤疤”、黄河岸边的散乱滩涂、产业转型的路径迷茫。如今,银川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绘就了一幅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互促共进的画卷。从污染防治到产业焕新,从生态修复到富民增收,银川正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更是百姓的幸福财富。

产业提质增效 生态价值撬动绿色转型动能

走进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曾经冒着黑烟的工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厂房和循环水处理系统。今年以来,银川市工信系统聚焦工业低碳转型,全力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在节能降碳方面,银川市推进节能精细化管理,制定印发《关于做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的通知》,将节能降碳落实到工业全过程。同时,印发《银川市工业节能降碳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项目。此外,计划淘汰宁夏建成建材有限公司水泥磨机等4条生产线,可腾出用能空间1.4万吨标准煤。

在工业用水节约集约利用上,银川市以工业园区为抓手,打造节水新阵地。银川经开区、苏银产业园成功创建自治区节水型园区。《银川市园区再生水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出台,支持园区提高再生水利用率。

在贺兰山东麓,一场“矿坑变宝库”的转型更具诗意。北纬38度的黄金纬度带,曾因采矿变得满目疮痍,如今却因生态修复迎来了“紫色机遇”。志辉源石酒庄投入近7亿元,治理6000亩采空区,把3个大型采砂坑改造成运动公园、生态园林酒庄和北大湖康养区,还种植了3000亩葡萄和数千亩生态林。

“以前这里是‘农业禁区’,现在成了‘打卡地’!”该酒庄工作人员指着园内的骑行道、运动场说,游客可以在此跑步、打球、品红酒,去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如今的镇北堡矿区,已形成“红酒+旅游+文化+民宿+研学”的融合模式,2家矿山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6家入选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录,昔日的“乱石荒滩”变成了“绿色长廊”和“紫色聚宝盆”。

银川的产业焕新,不止于工业和文旅。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生态管理与数字技术结合,让发展更高效;在现代农业领域,“生态+农业”的模式悄然兴起——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把2000亩稻田打造成主题画作,融合渔业、休闲旅游、产品加工,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去年营收大幅增长,生态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能。

擦亮生态底色 系统治理绘就水清景美画卷

“以前贺兰山脚下风一吹,沙子能迷得人睁不开眼,现在你看,这树都长到矿坑边上了!”如今,西夏区镇北堡镇居民王建国每天都会带着孙子去运动公园散步,老人手指远处的贺兰山,眼里满是感慨。

这座山曾因上世纪50年代的大规模采矿,留下了大量的损毁土地,平均深40米的矿坑如同“黑色伤疤”,冬春季节的扬尘更是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2017年,“贺兰山生态保卫战”正式打响,先后完成了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的综合治理,83处矿业权全部退出,53处工矿、农林牧、旅游等设施全部拆除,对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132平方公里范围的煤矿、渣堆、非煤矿山及煤炭集中加工区等进行集中整治。清退厂矿、恢复地貌、封育保育、生态修复……一系列举措让贺兰山重披绿装,岩羊、马鹿等野生动物重回山林,也为雪豹的回归创造了条件。

如果说贺兰山是银川的“生态脊梁”,那么黄河就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之脉”。流经此处的黄河曾面临河道淤积、湿地退化的问题。对此,黄河流域银川段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启动,银川清淤河道、修复湿地、整治岸线,建成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典农河生态廊道等项目。秋日的黄河外滩,芦苇荡随风摇曳,白鹭、灰鹤等近1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场景成了常态。

银川的“水文章”做得更细。作为“国际湿地城市”,银川将72连湖串联成生态廊道,实施七子连湖示范片区水环境提升、阅海九号湖生态修复等项目,编制蓝藻水华应急预案,让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100%。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让雨天积水更少,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程让冬天更温暖也更清新。如今,“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了市民的日常。

“生态治理不是‘头痛医头’,而是要系统发力。”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到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空气、水质、土壤指标,银川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理念,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更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全国“十大大美之城”的城市。

借绿生金富民 绿水青山滋养乡村幸福味道

“以前守着黄河边的荒滩,靠种玉米勉强糊口,现在开民宿、卖农家菜,一年能挣20多万元!”灵武市黄河岸边的民宿老板说起现在的日子,笑得合不拢嘴。每到周末,城里来的游客坐满院子,尝着她做的铁锅炖鱼、手抓肉,观赏着窗外的湿地风光。

这是银川“借绿生金”的生动场景。近年来,银川依托黄河金岸、贺兰山东麓的生态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旅游村镇、美丽乡村、现代农业园区。在永宁县闽宁镇,曾经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葡萄园、光伏产业园、文旅景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贺兰山东麓的镇北堡镇,酒庄周边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手工艺品,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良好的生态不仅让村民的钱包鼓了,更让乡村的“颜值”和“气质”升了级。在贺兰县稻渔空间,游客可以坐小火车看稻田画、下田摸鱼、体验农事,孩子们在田埂上追蝴蝶,老人们在树荫下聊家常,乡村成了“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以前村里垃圾遍地,现在房前屋后都是花,游客来了都说像江南!”稻渔空间周边的村民李大叔说,村里还组建了保洁队,大家一起维护环境,日子越过越舒心。

文化也跟着生态“活”了起来。银川倾力打造“一山一河”文旅品牌,举办黄河文化旅游节、贺兰山文化旅游节,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作《情系贺兰》等剧目。在黄河岸边的通贵乡,村民们自发组织“黄河故事”宣讲队,给游客讲黄河的变迁、乡村的发展;在贺兰山岩画景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贺兰石篆刻,让传统文化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

如今的银川乡村,既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也有“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收入”的真实写照。

从贺兰山的矿坑修复到黄河岸边的湿地重生,从产业的绿色转型到乡村的富民增收,银川用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交出了一份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答卷。塞上湖城正以生态为笔、以发展为墨,在黄河之畔、贺兰山下,继续书写着“高颜值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篇章,让绿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让幸福成为百姓最真切的感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