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多维度深化改革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22 08:43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当前,改革力量正深度融入经济发展脉络,悄然重塑城市发展的内在肌理与前行路径。在此进程中,银川紧跟时代步伐,锚定“创新赋能提级”改革攻坚行动,以教育筑基、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为抓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且持久的新动能。
调整专业设置 深化产教融合育人
“每周12节专业课,学生学习热情特别高。尤其是无人机遥控器功能丰富,大家能亲手设置参数,参与感很强。”银川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操作与维护专业教师海有科介绍。作为今年新开设的专业,该专业首年便招收两个班共104名学生,“可能因为专业新颖、科技感足,即便还没进入模拟飞行环节,每节课学生都满怀期待。”课堂上,海有科不仅讲解无人机理论知识,还会让学生动手拆解遥控器,熟悉各部件构造与工作原理。接下来,他将带领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借助企业提供的10台装有模拟飞行软件的电脑开展实操教学,助力学生掌握无人机拆解、安装、维修等核心技能。
除本校4名专任教师外,该专业还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训课程里,企业技术人员会协同教学,还会提供部分实训设备。”海有科说。
事实上,推动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加快职业学校专业动态调整,正是银川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银川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新增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无人机操作与维护等6个与AI、低空经济相关的专业;同时,停办(撤销)建筑工程施工、服装设计与工艺等73个与社会需求及产业发展脱节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6%。“此次专业调整,停办专业数量创下历年新高,目的就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向‘少而精’方向发展,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银川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正逐步迈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为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多元升学需求,银川在永宁县职业教育学校综合高中班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综合高中班规模,且自今年秋季起,该校停止招收中职学生,转设为普通高中。同时,银川职业技术学院也于今年秋季开设2个综合高中班。“这些学生注册普通高中学籍,高二时可依据个人意愿分流:既可以留在综合高中班备战普通高考,也能转入中职学籍,进入相关专业学习并参加职教高考,成长路径更宽了。”银川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银川还牵头起草《关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调研报告、《银川市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工作方案》等材料,结合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制定出清晰的学校与专业调整优化清单,为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结构优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再提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银川市科技局坚决打好创新体系重构攻坚战,从项目、主体、载体、生态多个维度发力破题,加速构建高效能创新体系。
聚焦“四新”领域产业链卡点堵点,银川市重构科技项目管理模式,推动技术攻关从“点状突破”转向“链式创新”。
截至目前,已实施214项技术攻关项目,总投资达3.16亿元,重点支持突破TRCZ拉晶、切片细线化等技术瓶颈,其中HPBC2.0电池量产效率成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同时,聚焦“8+9”新产业与“人工智能+”开展前瞻布局,在全区率先设立“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专项,25个项目投入7690万元,推动飞机起落架超深孔珩磨、柔性制造AI大数据平台等成果落地,以科技项目为牵引,持续积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同时,优化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构建“多投多补”机制,实现R&D经费“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建立“育小、登高、升规、晋位”机制,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数量同比分别增长21%、79%、138%。此外,不断强化科技金融支撑,“银川新星”基金、“宁科贷”等金融工具协同发力,其中9700元基金支持12个项目,4.37亿元贷款赋能46家企业,全方位破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
此外,采取“区市共建”模式,高效推动六盘山实验室仅用4个月便建成投用,并探索建立“定向委托”机制,构建“理论突破—技术转化—产业升级”完整创新链条。目前,实验室23个重点科研项目已顺利结题验收,19个基础科研项目按计划推进,累计申请专利102项。同时,完善“飞地研发+本地转化”创新机制,搭建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等飞地平台,进一步畅通与粤港澳大湾区等科创资源富集区域的科技资源对接通道。
还在全区率先建立“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柔性引才机制,已选聘216名“科技副总”、72名“周末工程师”入驻企业提供服务,联合企业开展科技项目29项;此外,培育36名市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9个科技创新团队,这些人才与团队共承担科技项目109项,申请专利480个。
赋能人才工作 推进发展机制优化落地
“我们将围绕‘优化人才发展机制’这一任务,结合当前工作推进实际进一步发挥作用,重点在‘深化、拓展、增效’上下功夫,一体推进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督促落实等工作,构建着眼大局、协调各方的工作体系,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惠才利企。”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银川市已印发《银川市支持人才发展向用人主体授权清单》与《银川市支持人才发展为人才松绑清单》。为推动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该局通过专场解读、线上答疑、政策图解等形式送政策上门,提升政策知晓度与适用准确性;定期走访企事业单位,掌握政策落实中的问题及实施效果,针对集中反映的共性问题与操作难点,及时研究出台配套细则或调整优化清单内容。同时,还将进一步拓展政策深度与广度,研究适时扩大企业自主认定人才的行业和单位范围,探索在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中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等改革机制。
“‘来银川・才无忧’服务专区已搭建并进入试运行阶段,下一步重点是提升响应速度与办理质效。”市委人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将持续强化“线上+线下”双轨服务,以数据赋能推动“无感智办”,主动识别用人单位与人才的潜在需求。结合实际拓展“银川人才在线”小程序功能,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实现“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减少申报环节与材料提交。针对人才反映的跨部门、跨层级复杂需求,将完善部门联动服务流程,明确牵头部门与协办职责,健全定期会商和限时办结制度,凝聚服务合力,提升人才满意度与体验感。此外,还将主动开展服务评价,持续改进作风、提升质效,真正实现人才服务从“能办”向“快办”“好办”升级。
在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方面,市委人才工作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将继续围绕产业需求,精准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并充分用好“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借助东部科技创新资源,助力银川攻克产业技术难题、建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