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22 09:11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近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目标,出台扶持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内外投资、深化国际合作。在此推动下,19款银川葡萄酒成功入选国礼,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银川葡萄酒产业已探索出一条兼具银川特色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品牌发展”之路,整体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小葡萄迈出“国际范”
经过种植、采摘、酿造、发酵,与晶莹葡萄一同化为美酒的,还有贺兰山下的风土、味道、民俗与文化。近年来,一批批“追梦人”深耕葡萄酒产业,将印刻“贺兰山东麓”印记的美酒频频推向世界舞台,让小葡萄迈出“国际范”。
今年,第32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在银川成功举办。赛事以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通过高规格竞技、多元化活动与深层次合作,打造出集专业赛事、经贸对接、文化交流、城市营销于一体的国际性葡萄酒盛会,向世界全方位展现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与发展成就。
此次大赛中,400位国际评委齐聚银川,对7165款参赛酒进行盲评。中国葡萄酒创下历史最佳成绩,共获234枚奖牌,其中宁夏产区121款葡萄酒脱颖而出,占中国获奖酒半数;银川葡萄酒更斩获“中国最佳”桂冠,彰显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国际水准。布鲁塞尔国际酒类大奖赛组委会主席卜度安・哈弗表示:“本届赛事非常成功、完美、精彩绝伦,这是我参加CMB大赛以来最棒的体验。”
“酒香也怕巷子深。”银川市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李炳杰表示,目前银川已建成81家酒庄,1300多款葡萄酒获国际大奖,但不少优质酒仍未走出国门。此次借大奖赛为本土酒庄“牵线搭桥”,搭建外销平台,促成酒庄与经销商面对面洽谈,后续还将争取银川产区获奖酒款入驻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组委会全球品鉴中心展示销售,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紫色名片”背后的生态底色
在银川,葡萄酒产业这张亮眼的“紫色名片”背后,是绿意盎然的生态底色。以志辉源石酒庄旁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为例,这里如今是银川市民的休闲好去处,而十几年前,此处还是一片砂石采矿塌陷区。近年来,通过植被景观再造、水系建设、现代管网铺设等举措,这片废弃矿区蜕变为集生态旅游、运动休闲与葡萄酒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十几年前,这里狂风卷着砂石,眼睛都睁不开,你看现在已经变成另一番天地。”华西村村民牛振明是20年前首批参与志辉源石酒庄建设的工人,也是酒庄及周边区域蜕变的亲历者。他回忆,脚下的土地曾是砂石料供应地,因长期开采,采挖区呈面状、网状分布,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汛期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如今这里已成为银川市民的“后花园”。
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发展,贺兰山东麓探索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如今,贺兰山东麓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13万个就业岗位,当地群众年工资总收入稳定在约12.2亿元,这片土地上的葡萄藤,根系愈发深扎。
近年来,银川市以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通过“政策+服务”“政府+企业”“生态+产业”协同发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在贺兰山东麓的张骞葡萄郡项目现场,生态建设也为产业带来了希望。
“葡萄酒+”成功破圈
前不久,2025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半程马拉松路跑双季赛(金秋赛)在贺兰山下开跑。13家酒庄串联起21公里“醉美风景线”,8大主题展区完整呈现葡萄从展藤到酿造的生命周期,让5500余名跑者在奔跑中直观感受“好酒源自好风土”的独特魅力。
如今,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已不只是饮品,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2025年国庆与中秋“双节”将至,银川市精心策划“微醺银川”系列促消费活动,共计19场,涵盖展览、赛事、市集、文旅融合等多种形式,联动“商文旅农体酒”多领域,全力推动葡萄酒销售与产区品牌建设。其中,“怀远葡里”“十一”黄金周微醺市集以亲民互动形式拉动大众葡萄酒消费;54家酒庄同步联动,为游客提供免费参观、专业品鉴服务,并最大程度让利游客;7条特色酒庄休闲游线路,串联西夏陵、镇北堡西部影城、漫葡小镇、图兰朵葡萄酒小镇等知名文旅景点,实现“酒+旅”深度融合,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酒庄文化并带动消费。
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核心区,银川产区27.3万亩高标准葡萄园枝繁果硕,81家酒庄风格迥异,产区年产葡萄酒7500万瓶,综合产值高达360亿元。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与地区,50多家酒庄的佳酿在品醇客、布鲁塞尔、柏林等国际大赛中斩获1300项大奖,19款酒成为传递友谊的国礼敬呈世界,不仅被《世界葡萄酒地图》收录,更被《纽约时报》评为“必去之地”。
如今,这抹深邃的紫色,既是对丝绸之路千年文明的深情致敬,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在北纬38°的阳光里,一个关乎生态、品质与文化的紫色梦想,正向着世界舞台的中央稳步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