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22 09:27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在银川,改革正深刻重塑着经济发展的轨迹与肌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让园区轻装上阵;推行“标准地+先租后让”模式,减轻企业负担、加快项目落地;各类赛事与音乐节轮番上演,场内外的蓬勃活力,尽显商文旅体融合互促的崭新魅力……
银川,正以改革为笔、创新为墨,全力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驱动服务升级 赋能产业发展
“今年我们通过‘标准地+先租后让’方式,成功竞得银川市一宗工业用地的20年使用权。这种供地改革既提升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让我们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惠企政策。”宁夏超导泛半导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银川经开区全面推进“标准地”供应和弹性出让模式,使企业能将更多资源集中于人才引进、技术研发与设备投资,有效加速项目落地。
供地模式优化只是园区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银川经开区持续完善“管委会经济管理+部分社会事务+公司化运营”三位一体运行机制,积极构建“大经济运行”“大开发建设”“大财政管理”“大执法监管”等现代化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园区在规划落实、产业促进和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企业感受尤其深刻的,是行政审批服务效率的显著提升。银川经开区全面推行“园区事园区办、企业事便捷办”,实施“一体化通办”审批、重大项目专班跟进和重点企业包联机制。通过优化政务大厅功能,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闭环,提供全程帮办代办,加快项目落地进程。
在营造稳定透明法治环境方面,银川经开区规范涉企执法,加强企业产权与企业家权益保护,建立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和涉企案件“绿色通道”,设立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务。同时,园区聚力构建创新生态,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依托“科创中心”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显著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优化园区建设 实现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银川市紧扣“抓两头、活中间、一体四分”改革思路,集中政策与资源要素,系统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全区园区改革提供创新实践样本。
“我们从体制机制入手,激发园区活力。聚焦剥离社会事务、授权赋能和利益分享等关键环节形成18项改革制度,累计剥离社会事务130项,下放经济管理权限48项,推动园区轻装上阵,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创新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强化全市招商协同,拉动市级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银川市工信局园区科科长雍艳惠介绍,“通过资源整合优化,将原有11个园区整合为6个,明确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90%。积极盘活低效用地6000亩,将‘沉睡资产’转化为‘发展增量’,带动工业投资38.5亿元。”
此外,园区还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赋予园区对平台公司的管理考核权,实现协同发力。银川高新区以17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1.5亿元,显著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同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机制,在贺兰工业园区、苏银产业园率先试点,打破“大锅饭”格局,有效激发了园区的创新动力与发展活力。
雍艳惠表示,下一步园区改革将继续坚持破立并举、减负赋能与区域协同并重,推动特色化、协同化发展。试点推进苏银产业园、贺兰工业园区在人事薪酬、平台考核及“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智慧园区”建设,构建“1+6+N”三级联动管理服务体系。强化低效用地清理和“标准地”出让,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亩均产出效益,以最小资源消耗支撑更高质量增长。
创新工作机制 加速项目建设
今年前8个月,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市投资增长8.4%。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全市牢固树立“产业为要、项目为王”理念,坚持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持续抓调度、提速度、促进度的结果。
今年以来,我市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坚持“定期调度+随机督导”“实地督导+日常指导”相结合,完善领导包抓、清单管理等工作机制,创新建立红黄绿项目预警机制,推动北京盈谷、巨冈精工、李子园乳制品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截至目前,全市942个计划实施项目已开工833个,投资完成率55%;19个自治区重点项目、50个市级重点项目、877个自治区重大项目开工率分别为100%、96%和95%。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增长动能持续转换,新能源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支撑有力。宁国运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国能2GW等新能源项目加快建设,带动1~8月电力投资增长51.8%。南线物流、地下管网等项目推进顺利,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7%。
在资金争取方面,我市已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中央资金85.65亿元,增长132%,位居全区第一,支持144个总投资243.7亿元的项目建设,项目个数、争取额度和撬动投资规模为近5年来最高。
“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持续健全投资增长机制,扎实开展扩大有效投资‘百日攻坚战’,紧抓施工黄金期,推动已开工项目加快建设,促进未开工项目尽早启动。”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投资、管项目”要求,稳定工业投资,加快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葡萄酒、枸杞等特色农业,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三都五基地”、建设“两地五中心”等领域,加速招引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力争三季度落地项目10个以上,年底前新签约20个以上,确保主导产业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
优化内需环境 深化对外开放
今年,我市创新推动“商文旅农体酒”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体育激情、文化韵味、商业活力与旅游魅力相互交融,2026年亚足联U20女足亚洲杯预选赛E组赛事与2025览山音乐季的成功举办,是银川完善服务消费扩容机制、开展“经济质效提升”改革攻坚行动的生动体现。
上半年,银川市促消费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6.01亿元,同比增长6.3%,成功申报全国首批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消费市场呈现稳中有进、活力迸发的良好态势。
第七届中阿博览会上,银川市充分发挥东道主优势,促成合作项目54个,计划投资额143.39亿元。创新开展“商文旅农体酒”融合促消费活动,打造“跟着中阿博览会·畅游银川”IP,推出55个宁夏首店品牌、秋季旅游线路、重点体育赛事及10张消费地图,组织45个首店品牌展销并发放15万元专项消费券,有效拉动消费增长。
同时,银川构建“公铁海空”立体化开放通道网络,形成“四向畅通、立体联动”的开放新格局,推动内陆地区向开放前沿转变。旺盛的内需市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辅相成,既激活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又拓展了对外合作空间,彰显了银川作为区域消费中心和开放枢纽的战略地位。
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扛起改革攻坚政治责任,锚定“扩内需、稳外贸、优环境、促开放”目标,联动县区、协同企业,全力冲刺年度社零增长目标,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通过聚焦制度创新、强化平台赋能、优化资源供给,深化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高效能商务治理体系,全力打赢服务消费扩容机制创新、内陆高水平开放体制构建两大攻坚战,以商务领域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擦亮银川改革品牌。
深化金融改革 精准润企纾困
“我们争取到自治区绿色信贷奖励资金508.76万元,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供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提供坚实金融保障。”银川市委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市委金融办通过党建搭桥与各级组织建立联系,打破层级壁垒,夯实政策落地和业务推进的组织基础。积极对接宁夏金融监管局,助推各县(市)区争创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普惠金融示范区,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
在支持产业发展方面,银川市委金融办聚焦产业需求,组织召开特色金融服务及产品发布会,引导29家金融机构围绕全市产业布局创新服务模式,推出66项特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为620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塞上富宁贷”,授信1.68亿元;发放“塞上烟火贷”,授信710万元。在政企通平台上线金融超市模块,集成金融机构信用贷款产品信息,目前已入驻17家金融机构,上线80余款金融产品,充分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及性。
同时,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推行无还本续贷政策。截至7月底,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21.29亿元,较年初增长102.12亿元。
据介绍,市委金融办接下来还将组织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走访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及上市意愿,引导金融机构制定“一企一策”融资方案,并邀请证券交易专家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辅导,精准把脉、答疑解惑,畅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