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从传统加工向高端智造升级
银川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悄然崛起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29 09:02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在六盘山实验室,工作人员为制造系统安装感应设备


在共享铸钢有限公司,3D打印代替人工实现高效率制造


在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智能化柔性产线正高速运转


在银川威力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指挥大厅,“智慧大脑”可实现全流程工序统筹管理


新装备制造,正在银川的产业版图上悄然崛起为“第四极”,为传统的“三新”产业注入新动能、打开新格局。近年来,银川以链式思维推进产业组织方式变革,通过“龙头带动、补链强基、创新赋能、园区承载”的系统策略,推动装备制造从“零散分布”走向“集群发展”,从“传统加工”迈向“高端智造”,一个特色鲜明、韧性强劲的产业新生态正在形成。

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制造与能源管理已成为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无砂箱、无模型、无重体力劳动、无废砂及粉尘排放、无温差的“五无”生产——在银川经开区,建成于2017年12月的世界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工厂,能实现年产2万吨合格砂芯,人均生产效率达到传统铸造的3倍以上。

走进车间,14台3D打印机有序运转,移动机器人灵活穿梭运送物料,桁架机器人精准抓取砂芯,微波烘干设备与智能立体库无缝衔接,构建出一条完整的智能生产链。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南侧12台为2215机型,最大成形尺寸2.2×1.5×0.7米,打印效率达400~460升/小时。北侧两台2515机型效率更高,可达450~550升/小时。整个生产过程在恒温空调环境下进行,真正实现零排放。

3D打印不仅突破设计局限,生产周期也从传统方式的一个月缩短至10天,在型芯数量少、型腔干净度高的基础上,还能有效减少铸件夹砂、砂眼等缺陷。

与此同时,在共享装备与奥地利奥钢联合作建设的大型高端铸钢件生产车间内,智能化制造图景同样令人耳目一新。该车间年产能达1.5万吨,最大铸件单重150吨,产品广泛应用于燃气轮机、核电、水电等高端领域,并在全球大型燃气轮机市场中占据约40%的份额。目前,共享装备已加入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承诺至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希望以此推动中国铸造业低碳转型。

车间内,工业级铸造砂型3D打印机持续高速运转。这些重达数十吨的铸钢件经造型、浇注等工序后,将装配至通用电气、西门子等企业的能源设备中。公司数字化管理部副部长李阳介绍说:“我们采用全流程虚拟制造技术进行绿色设计,通过模拟软件实现三维模型仿真分析,显著降低了研发失败风险,节约了资源与能源消耗。”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热处理智能单元。该单元通过工艺自动化,彻底改变了由传统经验主导的生产模式。车间负责人指着5台AJS4000超级砂型3D打印机告诉记者:“这些设备可打印4000×2500×1500毫米的砂芯,层厚精度控制在0.8毫米,效率高达1500升/小时,比传统方式节省了30天的模型制作周期。”

今年以来,银川市通过培育共享装备、小牛自动化、小巨人机床、舍弗勒、威力传动等一批行业“单打冠军”企业,持续夯实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以节能、减排为导向,银川正在清洁供暖供气、污水集中处理、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土地集约化开发等方面系统推进,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步伐,真正实现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补链强基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

“下放货架,请勿靠近。”9月15日,在宁夏天地奔牛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减速机数字化车间立体库,AGV智能搬运机器人一边发出语音警示,一边运送物料。“车间已实现生产计划自动排程、物料实时跟踪、质量全流程追溯。”该公司总经理靳宏介绍,数字化车间去年11月试生产,预计今年产值达3亿元,明年投产后产值将增至5.5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有关部门深入117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开展摸底调研,开展装备制造细分领域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认定,建立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后备培育库,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优质企业。同时,我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组织实施了10个重点攻关项目,投入财政资金274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2000万元,帮助不少老牌装备制造企业转身成为行业“小巨人”。

这些年,大河数控用一台珩磨机的精度,丈量着智造产业的新高度。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大河数控不仅牵头建设了“数控珩磨机床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更率先在宁夏设立数控珩磨机床院士工作站,成为行业中少数掌握珩磨机核心科技的企业。

“今年,我们在银川政策扶持下,与宁夏大学联合攻关了立式内孔与外圆集成珩磨机床项目,成功将加工精度提升至0.002毫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河数控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企业不仅实现了控制系统和核心元件的自主研发,更成功研制出全自动缸体缸套珩磨生产线,彻底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用户包括北汽福田、东风神龙等知名企业。

此外,天地奔牛实业集团牵头的模压淬火机床工程中心,研发出国内首台万吨级模压淬火设备,替代进口产品;六盘山实验室聚焦六大研究方向,今年立项19个基础科研项目,与银川市22家装备制造企业签订基础研究及产业升级合作协议,助力企业降低研发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的托举下,从“制造”向“智造”跨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目前,我市已培育规上企业1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4家,培育自治区“链主”企业3家、银川市“链主”企业3家,供应链“标杆”企业7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保障供应链的发展模式。今年1~6月,银川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6%,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

制造业新优势离不开园区“托举”

在银川,一大批明星企业凭借着超凡的创新能力和前沿的制造技术,引领装备制造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大步迈进。他们的“创新密码”,离不开政府和园区的“物理载体”。

今年以来,银川经开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引导制造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创新的路上各怀绝技、各显神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和神舟飞船一起进入太空,帮高铁动车连通东西南北,陪新能源汽车跑遍神州大地……在磁性器件领域,宁夏银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被业界称为“千里马”,企业用自身的硬核实力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中国速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叠片、卷绕、浇注、质检、包装、入库……记者在银利电气的生产车间看到,各道工序高效紧凑,但全公司只有100名员工。企业一步步成长壮大,突破技术封锁,成为磁性行业领域头部企业,人数不是关键,科研创新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胜法宝。

“我们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与中科院合作研发了电力电子电磁元件智能仿真设计平台,攻克了国内电力电子中高频电磁元件领域长期存在的不能计算非线性电磁分布的技术瓶颈,可实现产品智能设计与性能优化,有效降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与国内外一流厂商相比,应用该项技术使研发效率提升2倍,研发成本降低50%,且产品性能更优。”银利电气相关负责人说。

在银川经开区,不少企业都将与时俱进的创新写进了发展的基因里。在宁夏小牛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调试车间,技术员轻点鼠标,电子手抓起一块电池放入传送带,运送到指定地点精准完成了切割。该公司副总经理葛清越介绍,这是一台划焊一体机,无损激光划片可将电池切割为多个分片。该公司2015年推出叠焊机DH120,填补了组件常见汇流带焊接工位无法自动化焊接的空白,改变了工艺路线,实现了降本增效。

近日,小牛自动化在光伏领域再获重大突破:CHB70背接触覆膜串连机成功助力客户实现BC无主栅电池组件规模化量产。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该技术在高效组件制造中的普适性,更通过工艺革新破解了BC电池的量产难题,加速了光伏技术的迭代进程。

近年来,银川各工业园区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企业服务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梳理园区企业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协助企业解决用工、用地、融资等各类问题,创新资金支持模式,实现智能化改造,促进新装备制造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