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法治银川动能澎湃
释放发展新活力 筑牢幸福硬支撑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09-30 09:25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塞上湖城,法治动能澎湃。近年来,银川市坚决扛起“走在前、挑大梁、作表率”的首府担当,以改革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从全国营商环境标杆示范市到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一项项“国字号”荣誉的取得,是法治银川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的源源不断的硬核驱动力。

立法呼应民声,筑牢治理“压舱石”

法治根基,立于良法,银川立法决策紧扣“民需”,让制度保障更接地气、更固根本。通过统筹“立改废”,银川不仅开设了群众参与立法的“直通车”,更在全国率先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和“银川企业家日”,让法治与生态保护、尊商重企同频共振。2023年以来,全市已制定、修订《银川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车辆停放管理条例》等33件地方性法规与政府规章,覆盖生态、民生、产业各领域。

同时,银川在全区率先建立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制度,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十必审”,审查率与报备率始终保持100%。涉企文件专项清理,让200件文件被修改、废止或宣布失效,为企业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连续五年编制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并让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全程参与,为城市发展的重大决策筑起了坚实的法治屏障。

法治赋能营商,激活市场“一池春水”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银川市连续召开三届民营经济大会,以“审批局、营商局”分设的创新模式领跑全国;推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标体系指引80条,发布《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推动政策环境指标跃居全国前五,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突破40万户大关。

在这里,全域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葡萄酒产业、“办证难”等相关实践入选全国典型案例。从在西部地区首推“项目管家”,到全区率先试点“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批,开办企业平均3小时即可办结,营商环境综合便利度连续6年全区第一,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6年西北第一。

为给企业提供“零距离”法治护航,银川打造了23个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检察工作联系点及法律服务站点,其中,银川经开区法治工作站获评中国法学会先进基层服务站点。通过推行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等举措,实现执法“温度”与“力度”并重,去年以来全市行政检查数量、涉企执法投诉举报量均下降30%。法院建立涉企诉讼“繁案精审、简案快审、类案专审”机制,更是将案件平均审理期限缩短至54天。

法治护航民生,绘就幸福“温暖底色”

法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银川市推行政务服务“周末不打烊”事项193项,创新打造政务服务“地摊 IP”与“市民大厅怀远小厅”,让政务服务如逛夜市般便捷;“银领办”帮办代办服务已超4万人次,贴心服务温暖市民心田。

矛盾纠纷化解领域,银川作为全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试点,设立了73个线上线下复议申请接收点,“不见面”受理占比超60%,行政复议案件量达行政诉讼的1.5倍,成为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告官能见官,出庭又出声”更成行政应诉常态。同时,“塞上枫桥”调解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和谐大叔”“小燕”调解室等基层治理经验走向全国;624个法治文化阵地、800名“法律明白人”遍布城乡,“法律知识大比拼”等普法活动深入人心,让法治精神在基层扎根。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会客厅”聚焦重点群体,2023年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34万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7458万元。

此外,银川安全生产治本攻坚成效显著,“6·21”事故整改工作获国务院肯定,“4·18”强降雨成功避险经验被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打击非法集资工作经验全国推广,共同筑起了人民安宁的坚固防线。

展望未来,银川市将紧扣“十五五”发展节奏,以“法治强市”建设为抓手,一体推进法治银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力争创造更多可复制的“银川经验”“银川模式”,让法治成为银川核心竞争力的闪亮标志,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篇章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法治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