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农村土地活起来 集体资产动起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
银川农村改革“组合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10-10 09:26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近日,银川市召开全面深化改革表彰暨改革攻坚推进会,银川市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荣获“银川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荣获“银川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荣誉的背后,是银川市农业农村局近年来锚定“三农”发展靶心,聚焦农村改革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持续发力的坚实成果。

聚焦核心领域 土地改革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农村土地改革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银川市已完成131.97万亩承包地确权,发放承包经营权证书15.65万本,颁证率超过97%,成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典型地区。在此基础上,土地流转持续加速,全市79.52万亩承包地实现流转,流转率达60.26%,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稳居全区首位,有效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村民变股东,分红乐融融”,全市2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清查核实资产60.24亿元,界定成员身份59.06万人。2024年,全市有13个村向股东发放分红831.99万元;截至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6亿元,同比增长12.66%,230个村跻身“百万元村”行列,占比达76.9%,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贺兰县在银川市指导下顺利开展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完成6项国家级和3项自治区级试点任务,并完成了自治区首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该县通过“先确权、后赋权、再活权”路径,向30733户农户发放了“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185户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150亩。与此同时,闲置农房盘活成效显著,“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广泛应用:贺兰县盘活158宗闲置农房,兴庆区引入社会资本2.1亿元打造农文旅综合体,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22套闲置院落改造为特色民宿,西夏区镇北堡昊苑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闲置农房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香饽饽”。

强化配套支撑 金融服务为振兴添翼赋能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底,全市备案农民合作社94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1个,年总营收8.49亿元;家庭农场2264个,年销售农产品20.01亿元,带动4.14万户农户增收,总产值超35亿元。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步推进,灵武市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银川经验在全国推广。2024年,全市投入531万元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覆盖314.7万亩次,惠及小农户近9.8万户;2025年争取项目资金1136万元,服务面积达12.3万亩。

2023年,银川市获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围绕“体系化、规范化、信息化”目标,从顶层设计、平台搭建、机制创新等方面推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交易服务体系,“一中心多后台”信息服务系统与自治区“三资”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有效解决了农村产权交易“散、乱、信息不畅”等问题。目前累计完成农村产权入场交易362笔,交易金额4.62亿元,推动农村“沉睡”资源转化为“生金”资产。

在金融服务方面,银川市组织灵武市、贺兰县、永宁县、兴庆区等推出“农业设施抵押贷”,形成“确权+赋权+活权”改革路径,目前已发放贷款58笔、金额3.8亿元,发放农业设施产权证130本。同时,“农地抵押+”模式持续深化,累计发放农地抵押贷款4560笔3.28亿元,使农村土地成为农户融资的有效工具,为乡村振兴引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一系列实打实的改革举措,让农村土地活起来、集体资产动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