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10-13 08:57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兴庆区景墨社区老少同堂练书法
金凤区枫林湾社区老人和孩子们共同制作漆扇
西夏区同心苑社区老幼同乐
豆包AI生成
“一老”情连桑榆暖,“一小”梦启朝阳辉。近年来,为推动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目标,切实增进老年人、儿童及其家庭的民生福祉,银川市从空间规划设计、特色活动组织、优质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精准发力,创新养老育幼服务供给模式,加快建设“一老一小”代际融合社区,积极推进老年人与儿童的代际良性互动,着力重塑充满温度的社区新生态。
“被拴住”的时光和“喘口气”的安心
“以前?别说写字画画这样的闲情雅致了,连和老伙计下盘棋都得‘掐着表’。”家住兴庆区丽景街街道景墨社区的范金龙,曾多次眼巴巴看着邻居们在社区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自己的活动范围却因为要替儿女照看孩子而被大大局限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社区书画室画画的宋丽玲也有同感:“整天围着小孙女转,她嫌我唠叨,我也觉得累。带着孩子画画,心里总不踏实,一会儿担心她乱跑,一会儿担心她受伤。”
对此,景墨社区党委书记柴朝霞感触颇深:“社区最初推进养老服务时并不顺利,报名银发学堂和健康讲座的老人寥寥无几,走访后才发现,辖区近半数退休老人承担着照护孙辈的责任,最普遍的反馈是‘不是不想来,实在走不开’。”
为给老人和儿童创造更多互动、交流与共享的机会,让老人能“看得见孩子,放得下心”,景墨社区经过综合考量,重新规划社区空间,将儿童之家和书画室相邻设置,并配备志愿者守护儿童安全。这让老人们从“24小时照护员”的角色里暂时抽离,重新捡起了被搁置的爱好,也找回了久违的“自在”。
“知道孩子就在隔壁,有专业老师看着,心里踏实,画出来的山水也有灵气。”范金龙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两小时”:早上送孙子到儿童之家,再转身走进书画室练习书法。笔尖在宣纸上游走时,他不再时刻惦记孩子,而是全身心投入创作。
“偶尔看一眼小孙女在专心致志地捏彩泥,我也能喘口气好好画牡丹了。”孩子有人看护后,宋丽玲索性发挥绘画专业优势,当起志愿者,教社区的孩子们画水彩画。“你看我们走廊的展示架,全展现了‘隔代共享’模式的好处。”宋丽玲笑着说,“这儿一半放老人的书画作品,一半放孩子的手工作品——相映成趣、和谐温馨。”
在兴庆区银古路街道云和社区,老人们在钩织坊里指尖翻飞,孩子们在儿童之家托育区搭积木、读绘本。“以前在家闷得慌,现在一边钩织,一边能听见孩子笑,还能和老姐妹谝一谝,心里亮堂多了。”“奶奶织的小兔子好可爱,我也想试试看。”孩子们常扒着钩织坊的门张望,老人们不时围过去看看孩子的笑脸,上演着“隔空互动”。
“手工坊工作日下午都开放,社区的钩织爱好者刘芳会陪孩子们画画、读绘本、做手工、体验石榴籽科普小仪器。有的家长临时有事把孩子放在儿童之家,刘芳也会帮着带孩子。”云和社区党委书记李红君介绍,社区采用“固定分区+弹性错峰”策略:白天优先满足老人钩织、康养需求,下午四点后调整为托育高峰期,工作人员在过渡时段快速整理场地,一切井然有序。
腿脚不便的何美兰老人家住金凤区北京中路街道民生花园社区,在这里,75周岁以上的老人能享受免费用餐,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群体还能品尝到定制餐食;健康管理中心、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等便民设施,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舒适生活;孩子们的小枸杞托育班和老年人的书法队、合唱队,也在各自阵地里其乐融融。
跨越代际的交流和悄然升华的亲情
“轻轻一扫,这书就能‘读’给我听喽!”在西夏区朔方路街道同心苑社区的近邻会客厅里,连奶奶正熟练地用手机扫描墙上的二维码,片刻间,一段声情并茂的《红楼梦》选段流淌而出。她惬意地靠在沙发上,享受专属的阅读时光;不远处,小孙女正全神贯注地在点读一体机前探索童话世界,清脆的笑声传到耳畔,老人不时慈爱地看向小孙女。“以前窝在家里,祖孙俩都觉得乏味。现在孙女在会客厅上钢琴课,我就坐在‘有声读书墙’旁听戏或者听书,有时还和她交流刚学到的曲子,两人都找到了乐趣。”连奶奶说。
免费的钢琴课是会客厅最受居民好评的服务之一。谈起在这里授课的感受,志愿者白老师感慨道:“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与好奇,老人们在一旁享受艺术氛围,有的还会跟着旋律轻轻哼唱。音乐跨越代际、促进交流,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文化传递。”
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枫林湾社区的漆扇课堂上,老人们俯身指导孩子着色技巧,孩子们将作品赠予祖辈,共同描绘出文化传承与代际交融的和谐画卷。老人们把幼儿送到“宝宝屋”后,能在活动室里练习合唱,延长开放的棋牌室也让老人们找到了兴趣社群。“‘凤城宝宝屋’让家长们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也为婴幼儿提供了专业、科学的照护环境。除提供临时托、全天托等基本托育服务外,还为婴幼儿家庭提供父母课堂、亲子课堂等多元化优质普惠的科学育儿服务。”枫林湾社区“凤城宝宝屋”有关负责人表示。
兴庆区丽景街街道康平社区中瀛御景老年活动中心里,退休居民崔叔叔正打乒乓球;老伴在隔壁排练新疆舞;小朋友们在社区书画院认真听讲;几位老人在健康小屋排队测血压、查血糖;带小孙子的李爷爷一边看着孩子在休息区的摇摇车上玩耍,一边和其他长辈交流。康平社区以“全龄友好”为核心,盘活活动中心资源,构建“一空间多服务”的养老托幼服务模式。既保留了老年人的独立生活空间,又为儿童提供了安全成长环境,让“一老一小”既能“共处一室”、互相陪伴,又能通过共同活动促进代际交流,建立情感联结。
社区资源的新生和老幼互助的双赢
社区资源空间有限,而居民需求呈多样化、精细化特点。“老幼共托”模式不仅解决了实际照护需求,实现跨越代际的价值互补,更通过代际互动激活了社区文化活力:一方面,低龄健康老人通过参与育儿活动获得社会价值感,缓解了孤独感;另一方面,儿童在老人的陪伴下学习传统技艺、获得情感支持,也减轻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这种双向价值交换打破了传统养老的单向付出逻辑,实现了“以老助幼、以幼养老”的良性互动。
灵武市城区街道隆辰社区组织亲子研学活动,老人和孩子们在宁夏科技馆参观长征火箭缩比模型;在宁夏博物馆,祖孙两代共同冲泡八宝茶、调味手撕鸡,学习“双手敬茶”的传统礼仪。
景墨社区的活动室里,68岁的李爷爷总记不住智能手机的操作步骤,10岁的小孙子就搬个小板凳坐在他旁边,凑在耳边教:“爷爷你看,这样滑动就能翻照片,再按这个‘设为壁纸’。”书画室里,老人教孩子们握笔姿势,纠正他们“写得太急”的毛病;孩子则提醒老人:“爷爷,这个字的笔顺错啦。”
“有次我教孙女小蕊画简笔牡丹,小蕊却在花瓣上添了一个卡通笑脸。我一开始觉得‘不伦不类’,但她却说:‘奶奶的牡丹要开心!’我忽然觉得很幸福。”宋丽玲开心地说。现在祖孙俩的“交流”很特别:宋丽玲把画送给小蕊当书签,小蕊把彩泥做的摆件放在奶奶的画桌上,这种“不捆绑、不疏远”的距离,让亲情有了“呼吸感”,也让祖孙之间的交流多了份平等的欣赏。
“会客厅计划在未来引入更先进的智慧康养理念与技术,比如安装一套非接触式智能监护系统。它既能实时监测老人的心率等数据,一旦发现老人意外跌倒等突发情况,立刻发出警报;同时也能关注孩子的活动,防止他们靠近危险区域。系统运行过程中会充分保护居民隐私,不泄露个人信息。”同心苑社区党委书记张爱萍介绍,社区正积极探索“智慧社区”,迈向“全龄智慧服务”的新阶段。
为让两代人从“‘各玩各的’邻居”转变成“‘互相学习的’同学”,枫林湾社区计划落实“老幼互助积分制”,鼓励健康长者参与托管班非遗教学,将银发智慧转化为服务资源,让老人从文化受益者变为传授者,孩子从学习者成为文化传递者,构建“代际共学、幸福双赢”的可持续生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