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银川秋冬农田水利建设提速
粮田变良田 筑牢农业耕基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10-24 08:54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通过智能水肥一体机,实现节水节肥(10月17日摄)


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蓄水池建设项目加快推进(10月17日摄)


贺兰县立岗镇幸福村的沟渠正在铺设中(10月17日摄)


当前,银川市秋粮收获工作稳步推进,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步拉开序幕。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工程,秋季农田水利建设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更是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随着秋收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各地迅速行动,一场聚焦农田提质、水利增效的建设热潮全面展开,为来年农业丰产、乡村发展夯实根基。

标准先行 夯实农业“耕”基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定“路线图”。

该《方案》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需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其中,田块平整可有效改善土地地形地貌,消除高低落差,优化农田灌溉排水条件,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与作物产量,为后续建设筑牢基础;通水通路则直击农田灌溉与运输痛点,确保农作物生长水分供应及时、农产品及农资运输便捷高效;而地力、产量、效益的提升,更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目标,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地方实际,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则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DB64/T 1878-2023)》执行,遵循“夯实基础,确保产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依法严管,良田粮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等原则,重点推进田块整治,提升农业用水效率,破解干旱“卡脖子”难题。

在永宁县胜利乡,正在火热推进的2025年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建设项目聚焦重点提升农田灌溉效率。该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建设蓄水池、全域铺设灌溉管道,从硬件设施层面为农田“解渴”。走进施工现场,繁忙有序的建设图景扑面而来:工人俯身钢筋架间,每一道绑扎工序都细致严谨;挖掘机伸展机械臂,轰鸣声中稳稳铲起土方,有条不紊完成垒土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载着砂石、管材等建材高效流转,保障物料供应不断档;压路机沿规划路线匀速前行,反复碾压确保地基坚实平整,为后续工程打下基础。

“自10月1日开工以来,我们一方面优化机械配置,合理调度挖掘机、压路机等设备高效作业;另一方面科学调配人力,明确分工、协同配合,实现机械与人力无缝衔接,全力推动项目提速提效。”项目监理崔怀军介绍,该项目预计明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团队也将多方协作,早日让高标准农田惠及当地农业生产。

永宁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室主任马秀兰介绍,为解决农村灌溉难、排水难、行路难等问题,今年着重补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严格按照《永宁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田间工程建设标准》推进建设,“全县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填平补齐原则,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片区2个,总面积23.23万亩,涵盖整修渠道、清挖沟道、修整农田路、秋翻地等内容,以及9.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马秀兰举例说明,仅农毛沟与农毛渠就有明确建设标准:“农毛沟需做到沟头深1.5米、沟尾1.7米,底宽0.8米、开口宽4米,内边坡比例1:2;农毛渠堤顶宽0.5米,外边坡比例1:2。这样的标准既能满足灌溉排水需求,又能实现田、沟、渠、路配套协调。”她强调,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能优化农田管理模式,还将助力提升农田质量与农作物品质,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

永宁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机械轰鸣与精细施工交织,农毛沟、农毛渠的标准化尺寸背后,是对灌溉难题的靶向破解,更是对农田质量、作物品质的长远谋划。

干群携手 掀起建设热潮

秋冬时节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期”,银川各县(市)区积极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镇村干部及村民参与,干群同心、共建家园。10月14日,在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芦花村的田野间,暖意与热潮交织涌动。千余名干部职工,肩扛铁锹、手携绳索,以分组集结的方式迅速投入劳动,原本处于秋闲状态的田野,瞬间转变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现场。据悉,此次义务劳动精准聚焦农田水利设施的薄弱环节,集中对11条农渠、1条支渠展开整修工作,总整修长度达4115米,所有渠道与田间路均需严格达到“光、平、直、整洁、美观”的标准,确保水利设施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10月15日,永宁县李俊镇李庄片区同样热闹非凡。上千名干部职工齐聚田间,手持铁锹娴熟铲除杂草,精心打磨田埂使其规整有序,全力平整土地,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每一处建设现场都忙碌有序,构成一幅生动的“秋冬建农”劳动画卷。与此同时,李俊镇团结村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自9月1日启动相关工作以来,村民们主动参与沟渠清挖、农路修整,如今全村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已完成90%以上。“过去沟渠堵塞不通,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种地总没好收成;现在上下水通畅了,土壤条件明显改善,咱们的种地收入也跟着涨起来了!”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马学军看着眼前的变化,言语间满是欣慰与感慨。

同一时间,贺兰县洪广镇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其中雄英村、潘昶村片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涵盖田块整治、渠道砌护治理、田间道路、农田地力提升四大类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平田整地600亩,拆除渠道砼板1.2公里,砌护支渠170米、斗渠670米。

“近年来,贺兰县始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见效。”贺兰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地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了解,今年贺兰县计划实施重点项目4个,总投资达10367万元,将完成8.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含0.6万亩高效节水农田)。建设内容涵盖高标准农田新建与改造,具体包括渠道砌护、沟道清淤、道路硬化等。通过土地整治、水利设施升级及田间道路建设,预计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将提升至0.57,粮食年均增产可达226万公斤。未来,这里将形成“布局优化、设施标准、生产规模化、生态良好”的优质基本农田,为银川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加持 筑牢高产“粮”仓

高标准农田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土地整治、设施完善与生态优化,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耕地,其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抗灾能力强的特点,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保障。今年以来,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早谋划、早动员、早安排,围绕“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目标推进建设,着力打造稳定保量的优质粮田。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沟、渠、田、林、路、庄”综合整治,统筹美丽村庄绿化、农村路网、农村污水治理等工作,打造综合示范样板区。

建设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亮点。以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新建蓄水池项目为例,其在防渗抗沉方面采用多层防护设计:边坡依次铺设土工布、细沙过滤层、砂浆及六角板;底部设置60公分厚沙土垫层,从源头避免淤泥堵塞风险,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红星村以蔬菜、玉米种植为核心产业,过去因地处汉延渠末梢,灌溉供水常滞后,直接影响作物长势。“蓄水池建成后,不仅能彻底解决灌溉‘最后一公里’难题,还能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同时减少水肥浪费和人工投入。”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马戈伟说,红星村新建蓄水池项目占地面积35.4亩,设计池深5米,容积达8.45万立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当地农田灌溉的“大水缸”。

在贺兰县,关渠村、金星村、通义村、团结村4个已建成的蓄水池项目中,一套覆盖田间的水肥输送管网正悄然发挥“精准补给”作用,为农业生产注入高效动能。走进今年上半年建成投用的立岗镇金星村蓄水池加压泵站,精密仪器设备有序运转,四周的主管网早已深埋地下——一端稳稳接入容积达17万立方米的蓄水池,另一端则科学分流至田间支管与滴灌带,将水肥直送作物根部,真正实现“按需供给”,可有效覆盖周边8600亩农田灌溉需求。

“有了蓄水池与自动化灌溉系统,肥料用量能节省10%,水资源利用率提升20%以上。”马戈伟介绍,这套系统通过自动化控制,还大幅减少了人力物力投入,让农田管理更省心、更高效。目前,贺兰县总耕地面积67万亩,其中34万亩已配套高效节水设施,这意味着,当地超半数农田已告别传统种植模式,迈入高标准、高效率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阶段。

“以前种玉米全靠天,大部分亩产是700至800公斤,这几年政府牵头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玉米亩产轻松突破900公斤,收成比以前好多了!”作为立岗镇幸福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亲历者,村民蒋月英提起这片田就满脸欢喜——在她心里,这不仅是能产出优质粮食的“好田”,更是让自家收入实打实增加的“致富田”。

眼下,我市秋冬季节的农田水利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这项工程不仅为银川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耕种基础,更让当地农作物产量一年比一年稳、一年比一年高。粮食收得多了,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持续推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