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塞上湖城 “新”潮澎湃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11-03 08:39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改革浪潮澎湃,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银川实践的磅礴力量。“十四五”以来,银川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起建设“双示范市”的时代使命,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作表率”的首府责任,重点攻坚、聚力突破、系统推进,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力攻坚 先行示范
“十四五”时期,银川市委高擎改革旗帜不动摇,统筹谋划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下互动、部门联动、机制牵动,各方面改革落实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聚力抓好“规定动作”、巩固提升“特色动作”、拓展深化“创新动作”,因地制宜谋划130项特色改革,制定出台165项改革政策制度,细化建立375项改革任务清单,创新建立“520”推进落实机制,构建起了改革系统集成“一张图”、责任靠实“一条链”。
五年100余项试点开花结果,60余项标志性改革在全国全区首创,“多权融合”厚植绿色发展等4项试点入选中国改革地方典型案例,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国有土地试点改革等15项改革经验被自治区肯定推广,为全区改革工作闯出经验、作出示范。
“六权”改革是银川资源环境领域的重大基础性机制创新,在“双示范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和牵引作用。银川市着力推动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构建“1+37”制度框架体系,上线运行“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有的放矢推进“多权融合”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向更宽领域拓展,在全区率先开展新建项目排污权有偿取得,VOCs排污权交易领跑中西部地区,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通道在全国率先打通并实现交易,再生水等15个产品交易额近43亿元。
一次次创新性探索,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共同镌刻着银川改革向深的坚实足迹。
改革引领 向新而行
蒙牛全球液态奶首座“灯塔工厂”落户银川;中环光伏、隆基硅等龙头企业G12、M10大尺寸硅单晶制备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北方高科重结晶碳化硅粉体生产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核心技术突破带动效益提升……
“十四五”时期,银川市突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牵住“牛鼻子”、抓住“关键点”,高效实施一批具有整体带动效应、突破引领效应、创新示范效应的关键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强、活力更足。
坚持以改革兴产,加快构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壮大领先、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新”产业蓬勃发展,“三都五基地”积厚成势,“两地五中心”多点开花,现代都市农业提质创优,数字经济总量突破1200亿元。
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创新构建“1+5”运营体系,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情况位居全区五市第一,坚持以改革破解国企资源“闲置魔咒”,高效盘活氨纶项目等18亿元闲置资产,“压减瘦身”“资产盘活”经验被国务院国资委肯定推广。
坚持以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机制,银川(深圳)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中国(银川)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葡萄酒协同创新中心建成启用,六盘山实验室成果出新。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激发“第一资源”活力,银川市入列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是西北地区唯一“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
从特色产业增智向新、国企改革成色尽显,到创新驱动实现新突破,银川始终紧握改革“金钥匙”,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勇闯“深水区”,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创新护航 赋能提质
“我们现在网上提交申请,简单操作几步就能领到电子营业执照,太方便了。”个体工商户马先生感慨。这得益于银川市全面落地“进一步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水平优化‘三端联动’服务”国家改革试点,通过打通“移动端”、升级“自助端”、优化“窗口端”,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度。
“十四五”以来,银川市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紧扣“高效办成一件事”核心目标,开展“无人工审批”试点,审批时限普遍由“小时级”迈入“分钟级”,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群众企业办事从“跑多个部门”变为“一次办成一件事”,推动政务服务实现从“能办”向“好办、易办、快办”的历史性跃升。同时,银川市持续拓展“一件事”改革覆盖面,从国家部署的29个事项,到市本级自设的15个,再到全国首创葡萄酒产业等26项特色“一件事”,累计办件量超过53万件,“好办易办”成为新常态。
走进位于宁夏贺兰工业园区的宁夏塞尚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全自动智能化设备正高效运转。塞尚乳业经过多年技术研发积累,已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纳米级有机生物膜分离浓缩、生物酶解以及脂肪膜重构等核心技术。
“在银川,技术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价值专利应用领域广泛。”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科负责人说,引导高价值专利的发明创造和产业化,促进其与龙头、链主企业精准对接,有利于加快实现专利价值,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五年来,银川市全力加快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深化改革,精准发力,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为经营主体营造了更优发展环境。葡萄酒产业培育出“贺兰红”“览翠”“西夏王”等130多件注册商标,360亿元综合产值彰显品牌底气;枸杞产业涌现“百瑞源”“沃福百瑞”等20余个知名品牌,87家企业手握地理标志专用标志“通行证”,多维度举措为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让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加码”。
开放拓界 活力迸发
改革更加深入,开放的脚步也更加坚定。
在银川综保区,以宁夏君海油脂有限公司为主的油料加工企业通过进口亚麻籽在园区加工,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和对外销售渠道。
作为宁夏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银川综保区通过发展油脂保税加工、粮食饲料保税加工、冷凉蔬菜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内生增长动力,推动综保区外向型发展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实质性转型。
银川综保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持续改革开放,园区已建成“一票多车”大宗货物申报系统和货物集拼系统,成功培育宁夏第一家中国TIR持证人企业,实现宁夏首辆二手车顺利出口、首批饲用小麦粉保税加工、首批“非指定加工检验检疫”亚麻籽筛选加工、首批冷凉蔬菜精深加工产品“一单制”全程冷链出口匈牙利和波兰,完成中阿经贸合作示范园建设,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馆在银川综保区开放,首批12台家装设备出口哈萨克斯坦,服务全区48家外贸企业设备、成品及原料进出口,与30多个国家实现经贸往来,不断释放对外开放“新活力”。
“十四五”时期,银川市加力完善对内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一单制”铁海联运图定班列覆盖27个国家(地区)61个港口,累计货值1.25亿美元。银川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功入选国家基地,填补宁夏空白。创新完善跨境电商业态,中国(银川)跨境电商综试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网购保税进口业务等“三个全区首单”,成功创建全国重要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了解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