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每日动态
产业向“新”强信心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11-25 08:32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六盘山实验室
西北内陆,黄河之畔,银川正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直面时代命题:如何突破地理局限,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答案,就写在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装备产业的蓬勃脉动里,写在创新驱动的澎湃动能中,写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之巅。
“十四五”以来,银川以“新”为帆、以“创”为桨,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奋楫争先,用实干书写着从“制造”向“智造”的跨越、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迈进的精彩答卷。
(一)
时间,是奋斗的见证者,也是发展的刻度尺。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关键抓手。五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前瞻布局,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一边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焕发新机,一边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赛道、抢占先机,让产业体系的“筋骨”更强健。如今在银川,以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新装备产业为主导,数字经济深度赋能、现代服务业活力迸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勾勒出清晰鲜明的轮廓。
2022年,银川市出台《“三新”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园区为依托、项目为牵引、企业为支撑、创新为动力、产业链为重点,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八大工程,加快构建以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既是关乎城市未来的战略抉择,更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突围。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2023年底,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树立全产业链思维,注重两头延伸补链、填补空白延链、转型升级壮链,大力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思路清则方向明,方向明则行致远。科学的部署为银川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单晶硅智慧工厂,到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光伏材料制造基地;从全球最大工业蓝宝石生产基地,到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芯片适配基地,银川以实干为笔,将宏伟蓝图一一绘就为现实。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535家,光伏、高端装备等3条产业链突破百亿级,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韧性与活力持续彰显。
2024年7月,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再次明确:聚焦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三都五基地”,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着力构建以“三新”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银川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重塑产业版图,重铸发展优势。新能源、新材料、新食品、新装备产业正逐步成为支撑银川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柱石。
今年1~9月,银川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占市级比重达24%,39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近24亿元,成为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新装备产业以15.7%的规上工业产值占比、23.6%的制造业占比,成为驱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产业升级的成效,更体现在亮眼的企业答卷中:蒙牛乳业宁夏工厂获评“灯塔工厂”,成为中国乳业的骄傲;宁夏塞尚乳业自主研发的浓缩牛奶蛋白(MPC70)“破冰出海”,实现高端乳制品出口零的突破。“世界葡萄酒之都”名片不断被擦亮,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酒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
创新,是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在银川,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基因。
“要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市委的明确部署,既是清晰的任务清单,更是务实的行动指南。
肩负着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使命的六盘山实验室,从图纸落地到投入运营仅用了4个月,以“银川速度”为城市创新注入了“科研活水”。2025年,该实验室立项19项基础科研项目,与22家企业签订基础研究及产业升级合作协议,开放共享VTC试验验证中心、ATC分析检测中心、ETC实验测试中心,为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共享、中试验证等全链条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依托这一创新平台,银川还打造了国内首个融合高精度图像识别、智能化混线装配技术的“AI+智造岛”,有效破解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精准、测试成本高、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创新浪潮中,企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走进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全球首个万吨级铸造3D打印工厂,14台工业级3D打印机整齐列队、高速运转。与传统铸造厂截然不同,这里没有轰鸣噪音,不见粉尘弥漫,更无废砂堆积。3D打印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铸造的设计局限,更将生产周期从一个月压缩至10天,实现了“高效、精准、绿色”生产的突破。
企业创新之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政策土壤的精心培育。
“十四五”以来,银川市聚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出“培育+扶持+攻关”的组合拳:搭建“育小、登高、升规、晋位”梯次培育体系,推出专项资金奖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项目支持等36项举措;精准落实奖补政策,对各类创新型企业给予重奖激励;围绕产业链需求优化科技项目体系,设置“新质生产力专项”等15类创新专项,靶向破解技术瓶颈。
数据见证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瞪羚企业等创新型企业总量达2423家;今年已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家,拟认定创新型标杆企业11家、高成长创新型企业72家,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11家。
创新之火,燎原银川大地。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量产应用,从单一产品的创新到全产业链的升级,创新正为银川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三)
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银川以开放姿态拥抱时代变革。
五年来,银川抢抓“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机遇,将算力确立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以高水平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牵引,以打造“算力之都”为主线,充分释放算力的叠加效应与倍增价值,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2024年2月,一场高规格签约仪式为银川“算力之都”建设按下“加速键”。区内外30余家头部企业齐聚一堂,首批19个重点项目、141.2亿元签约金额重磅落地,为“三都五基地”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11月,赋能工业智能制造、金融、医疗等诸多行业的“贺兰山一号”全栈AI行业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的发布是银川AI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银川凭借‘东数西算’关键节点优势、完善的算力基础设施及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具备打造西部AI高地的天然禀赋。未来,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将助力银川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AI产业集群。”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樊文飞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银川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先试名单,标志着数字银川建设迈入全新发展阶段。如今在银川,数字基础设施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既是驱动产业升级的“硬核引擎”,也是编织便捷生活的“智慧脉络”。
在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北方最大的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正全速推进建设。该项目深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技术,生产线集成智能立体仓库、数字孪生系统等前沿应用,全力实现提质增效。“项目建成投产后,物料流转效率可提升40%,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到100%,制造成本降低25%。”该公司副总裁周建林介绍,项目将实现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运营,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装备保障。
数字化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在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宁夏智数科技有限公司正与本地燃气公司携手,开发一款能讲银川方言的人工智能客服机器人,以本土化服务拉近与市民距离,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数据标注到算力集群,再到多元应用场景,银川正以全链条的产业布局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让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着奋斗的足迹,谱写着发展的华章。银川产业向“新”的发展历程,正是一部不断突破自我的奋斗史诗。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交汇点,银川产业发展的脚步愈发坚定有力。
当银川的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当银川的产品走向世界市场!
当银川的智慧赋能千行百业!
我们真切看到,这片土地上创新之花已然遍地绽放,它们承载着银川人的坚韧,携着敢闯敢试的发展决心,在时代的浪潮中激起夺目的浪花。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银川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从车间里的智能化改造,到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从产业链的延展完善,到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银川正以创新之笔,描绘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让我们以今天的奋斗定义银川明天的模样,用此刻的创新铸就这片热土新的辉煌,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了解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