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湿地修复,园林提质,河湖治理,银川——
以生态为笔 绘就人鸟和谐共生诗意长卷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日报 2025-11-14 08:53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红嘴鸥


大天鹅


鷿鹈


燕鸥


苍鹭


黑鹳


湖泊湿地常常与沼泽、草甸相连,是鸟类等生物的理想栖息地。素有“塞上湖城”之称的银川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途经地和栖息繁殖地,最新统计显示,银川记录到的鸟类已达2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二级保护鸟类38种。

近年来,银川这座黄河岸边的西北城市以“国际湿地城市”为底色,通过湿地修复、园林提质、河湖治理等系统性生态工程,辅以全民参与的保护行动,让“千顷澄碧千重锦”的美景成为常态,更让这里成为候鸟迁徙路线上不可或缺的“温馨驿站”。

湖泊织锦 “鸟类户口本”越来越厚

除了每年“如约而至”、早已融入居民记忆的红嘴鸥等候鸟,银川还有不少“新客”频频来访,“稀客”变成了“常客”,“常客”变成了“熟客”。再加上繁衍生息的“留鸟”,银川的“鸟类图鉴”越来越厚。

截至目前,银川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金雕、白尾海雕、大鸨、卷羽鹈鹕等11种;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鸳鸯等38种。

遗鸥作为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鸟类大熊猫”之称,其在银川的生存与繁衍情况备受关注。这种中型水禽体长约39厘米~46厘米,偏爱栖息在开阔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

2016年,宁夏首次在灵武市毛乌素沙地煤矿边的湖面发现800多只遗鸥,此后银川通过建立监控点、设立湿地公园、安排专人巡护等措施保护其栖息环境,遗鸥数量逐渐增加。2025年在海子井湿地公园测得的遗鸥成鸟数量已达3800余只,它们已将银川湿地作为稳定的栖息繁殖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湿地保护力度加大,黑鹳在银川的出现频率也逐渐增加。黑鹳是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一种大型涉禽,其全身主要呈黑色,下胸、腹部及尾下为白色,嘴和腿为红色,黑色羽毛在阳光下闪耀着绿色和紫色的光泽。

在2016年春季候鸟监测中,工作人员首次在银川滨河湿地永宁段附近发现了黑鹳的身影。此后,银川连续多年发现黑鹳的踪迹。

天鹅被公认为环境指示物种。近年来,迁徙季节途经银川的天鹅监测数量持续攀升,西夏区湿地连续3年监测到200只以上的大小天鹅集群。

不仅如此,苍鹭、赤麻鸭、灰雁等许多候鸟途经宁夏境内的黄河两岸湿地时,还会被适宜的生态环境所吸引,选择留下不走,变成了“留鸟”。

生态保护 打造鸟类的宜居家园

银川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春季气温回升早,湿地解冻快,为北迁候鸟提供了最早的“食堂”。

银川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加之黄河水的调节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非常适合鸟类栖息繁殖。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候鸟的迁徙路线出现北移,银川凭借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成为这些鸟类新的“落脚点”。

近年来,银川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通过退耕还湿、水系连通、生态补水等方式,累计恢复湿地面积4万亩。据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数据,目前全市湿地面积稳定在79万亩左右,拥有自然湖泊、沼泽湿地200余处,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这些湿地通过水系连通工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生命网络”。

在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的监测数据显示,经三级沉淀过滤、生物净化,以及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助力,这里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春季可达Ⅱ类。银川近年着力破解部分河湖水质不佳、生态功能弱化等问题,出台《银川市水资源保护条例》等10余部法规,为31处湖泊湿地划定“红线”并常年监测水质;同时完成8座污水厂提标改造,严格落实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整治黄河干流277个入河排污口,为鸟类筑牢洁净水环境。宁夏观鸟协会秘书长李志军表示,优良的湿地湖泊生态是珍稀鸟类“现身”的关键。除栖息空间、水质、气候等因素,植物多样性提升也至关重要,能直接促进昆虫、鱼类等物种繁殖,为鸟类提供充足物质条件。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数据显示,近5年银川累计完成营造林50.777万亩、森林抚育7.69万亩,在黄河沿岸、湖泊湿地周边构建起丰富且具层次的植被群落,让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岸更绿,为鸟类提供舒适生活环境与充足食物来源。

刚柔并济 守护飞鸟自由翱翔

“由于部分区域存在水位下降的情况,鸟类栖息环境受到威胁。基于此,我们申请中央专项资金,为鸟类打造生境岛,满足多种鸟类繁殖及栖息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效益,实现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副局长何昆说。

鸟类保护既需要良好生态“柔性关怀”,更要政策法规“刚性约束”。在此基础上,银川持续强化执法打击,坚决守护鸟类安全。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打击捕猎国家保护鸟类违法行为的重要部署,银川聚焦鸟类捕猎、运输、买卖、食用等环节,开展检查宣传活动,农贸集市、花鸟鱼宠市场等场所实现宣传展板全覆盖,全市累计发放宣传物资1.3万余份。检查中,对两起饲养野生鸟类案例予以批评教育与行政处罚,还监督检查鸣翠湖、黄河外滩、阅海等重要湿地及候鸟栖息地,切实保障银川候鸟种群安全栖息、平安迁徙。与此同时,银川常态化开展鸟类同步监测和疫病防控,目前已监测鸟类约2万只。今年10月13日,银川组织召开“鸟类保护和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鸟类专项行动联席会议”,部署鸟类保护三年专项行动。这种“科技+执法+宣传+监测”的立体化保护模式,与精细化生态环境营造相辅相成,为鸟类筑起安全“保护伞”。

全民护鸟 演绎生态和谐发展故事

今年10月份,永宁县望远镇市民张先生在水边发现一只受伤的凤头鸊鷉,他小心翼翼将其救起,立即送往派出所。民警迅速联系林业部门,将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送往野生动物救助机构。

这样的暖心故事在银川时常发生。在各处湖泊湿地,常有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分散在河湾处捡拾白色垃圾。志愿者不仅清理垃圾,还会进入林区救助跌落的幼鸟,用实际行动守护鸟类的家园。

“我们守着黄河,有责任护好湿地,让它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红马甲保护黄河生态志愿服务队队长姜召会说。目前,该服务队已开展400余次护河行动,在黄河沿岸栽植2万余棵树木,捡拾垃圾185吨,救助42只野生动物。更重要的是,志愿服务将“保护生态 人人有责”的理念深植市民心中。

兴庆区大新镇燕翔园社区在燕鸽湖周边开展“护鸥活动”,连续多年举办红嘴鸥文化节,通过摄影展、绘画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弘扬人鸟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让每位居民都成为“生态守护者”。

从黑鹳漫步黄河浅滩到遗鸥翱翔盐滩湿地,242种鸟类在银川繁衍生息,用清脆鸟鸣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这座被黄河滋养的“国际湿地城市”,正以生态为笔,在西北大地描绘更美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