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银川市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市教育局 2020-11-27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无疑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大潮。自2018年7月宁夏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以来,银川作为首府城市,勇立潮头,率先启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两年来,银川市按照“一分建、二分管、七分用”的工作要求,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区域教学均等化水平,率先进入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为宁夏、全国提供了银川经验和样板。我们的主要做法可以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站位,强化“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共进共生

“示范区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是一场全新的探索,新课题需要新观念来引领,新任务需要新举措来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尤其对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变革教育形态、整合教育资源、更新教育理念方面大显身手。李克强总理在视察永宁县闽宁中学时强调,“互联网+教育”是促进起点公平的有效手段,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校名师课堂。教育部高位指导和大力支持宁夏创建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银川按照建设示范核心区的目标和首府责任、首府标准、首府担当的定位,围绕“政府信息化、工业自动化、城市智慧化、生活智能化”目标要求,制定《银川市“互联网+教育”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指导各县(区)、各学校补充完善适合学情的“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与实施细则,紧紧抓住建网用网管网兴网这条主线,以校园数字化、教学智慧化、管理智能化、队伍现代化为总抓手,建立健全全市“互联网+教育”政府、部门、学校协同联动长效推进机制,形成了“一张网、一盘局、一条心”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积极探索并要求全市所有学校接入“宁夏教育云”,积极分享涵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科研、评价、管理、服务等2400万件资源和100个教学软件。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在教育厅统一部署下及时启动“空中课堂”,以线上教学资源库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基础,遴选出300余名特级教师、塞上名师、凤城名师等优秀教师精心打磨录制1800多节“空中课堂”和5000多节微课,有力保障了全市48万多名师生“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提高在线教学应用能力,将教与学的主阵地从实体课堂转移到线上,触发了一次全方位、全学段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战,使“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成果得以充分展示。

二、换挡提速,推进“首都带首府”向“首府带县乡村”双优双赢

2018年,我市与北京市教委签署《教育合作框架协议书(2018-2020年)》,以“首都带首府”京银教育合作模式,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智慧教育、高等教育、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的合作,建立了10个“1+X”合作共同体,共实施60多个合作项目,充分实践了党的十九大“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

京银教育合作实施以来,最值得一提的是市政府与首都师范大学签署了《“首都带首府”京银“互联网+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委托首都师范大学编制了《京银“互联网+教育”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双优云桥”项目方案》,使京银教育合作从线下的点对点、人与人的交流,迈入线上线下的一对多、多对面的人工智能时代。项目启动以来,北京市教委、首都师范大学和我市先后召开推进会、座谈会、培训会等10余次,开通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辐射西北地区教育的“高铁”,驶出了全国“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的加速度。“双优云桥”项目实施的名校联盟双师课堂、京银互动共读工程、STEAM课程、计算思维项目、互联网+项目式学习、靠谱项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等8个项目,对我市99所项目学校1218名种子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共完成线上培训228场次,参训教师34292人次,讨论交流5435万人次。其中“京银互动共读工程项目”,共有65406名师生注册APP,阅读102939本书,阅读字数达164亿6161万字,阅读书目类型达到12231种;STEAM项目组进行了36次线上研修培训;“互联网+项目式学习”,组织41场专题讲座,参与教师覆盖19个实验学校近4千人次,各学校在专家团队带动下,生成校本的项目学习课程建设单元50余个;“靠谱”项目组进行34次主题性研修活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线上完成8周16个话题的“头脑风暴”培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组制定《银川市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双优云桥”项目实施满意率达98.3%,助力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其中12所学校被中央电教馆确定为“中小学虚拟教学实验校”。

“双优云桥”项目的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破解银川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适用”为标准,致力于推进银川教育全面升级发展;以“普惠”为目标,钟情于“首都带首府”向“首府带县乡村”拓展,形成了上接北京名优学校,下连基地学校、种子学校、孵化学校的发展共同体,并最终实现全覆盖,为全市教育内涵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

三、建用并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深度融合融通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近两年,我市累计投入3.1亿元补充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均达到100%,200M以上带宽接入率达到100%,500M以上带宽接入率超过50%,60%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校园WiFi)全覆盖,3个县区和43所学校被自治区确定为“互联网+教育”示范县(区)和“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在修通“互联网”高速公路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在线互动课堂创新应用,依托联盟式、集团化、托管式办学模式,推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互助,利用在线互动课堂平台,常态化开展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目前,建成在线互动课堂409间,全市70%的中小学校通过在线互动课堂,实现同步上课、同步备课、同步教研,并向薄弱学校提供优质课程资源,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缩小了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有力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例如,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二小学与中卫市第十一小学教师通过互联网,开展博雅4A智慧课堂交流研讨活动。灵武市第一小学教师打开智慧教育“双师课堂”,在泾兴小学、东塔回民小学、马家滩小学三所乡村学校教师的配合下,顺利完成多学校、多班级的教学任务,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再如,银川阅海中学建成人脸识别智慧班牌,通过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各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基于电子班牌系统的晨午检报送、请销假、班级考核、班级文化展示、家校互动、教务管理巡课和精准消息推送等功能;借助宁夏教育云平台的管理功能,实现流程审批、场馆预约、调课报备、设备采购、资产管理等信息管理功能,基本实现从基础设施、资源到应用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同时,借助首都师范大学的人才技术优势、网络资源优势,建成银川市“双优云桥-智慧研修平台”(已于11月3日上线),把教育各类资源数据全部接入银川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及宁夏教育云平台,实现“五通”(即通自治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通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通首都师范大学双优云桥平台,通县(市)区和直属学校数据资源)。平台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两个核心方面,集结了近百名学术大家、大学教授、特高级一线名师投身其中,共建了一套教师研修能力体系,涵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课程资源利用能力、教学研究创新能力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等,实现随时可学、随处可学,面向教研员、教师、学生、管理者四大群体,提供可视化的研修信息发布系统、可视化的学习成果系统、可视化数据驱动决策系统,便于对项目“管办评”的多维运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完善“互联网+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互联网+教育”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质量提升,实现教书育人模式重构、生态重塑、变轨超车,扩大首府“互联网+教育”覆盖面,全力服务“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率先垂范、勇立潮头。

一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完善《银川市“互联网+教育”建设方案》,高标准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的“三全两高一大”目标,创新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的新模式,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二是“借智育智”,提升水平。根据市委《关于加快互联网数字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部署,按照共建共治共享、互联互通互动,可视可控可用要求打造集“研究中心、指挥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应用中心”于一体的银川市智慧教育中心,实现平台互联互通互动,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资源可视可控可用),服务学校管理、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成长。

三是注重实效、沉淀资源。以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为核心,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线,继续深入推进“双优云桥”项目,形成上接北京名优学校,下连基地学校、种子学校、孵化学校的发展共同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互联网+教育”全国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