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2021-11-01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丰收季,虾蟹美,塞上江南话渔正当时。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推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水产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下乡活动”,让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新途径。
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引领渔业发展新方向。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四化四调”(调优种养的结构,调大经营的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实现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银川渔业发展基调,以“三条鱼”(稳定常规鱼,发展名优鱼,恢复生态鱼)为方向,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2021年争取农业农村部渔业项目资金4350万元,按照“主推品种2+3”和“主推模式4+2”的基本思路,推动鲤草鱼提质增效,南美白对虾、鲈鱼、河蟹扩量增收,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设施建设、高标准河蟹养殖池塘改造、渔菜共作等渔业项目,建成“宽沟深槽”“生态陆基渔场”模式稻渔综合种养4.7万亩,工厂化及设施温棚达到44万平方米,改造高标准池塘0.5万亩,建设渔菜共作温棚16栋,夯实了渔业发展硬件,培育了一批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42个,渔业养殖面积稳定在10.8万亩,水产品年产量7.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0亿元,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到全区的29.3%和46.7%,水产品产量和产值实现双增,水产品产量占西北五省总量的13%人均,水产品占有量27公斤,是西北五省平均值的4.8倍,为全区渔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表率。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做优现代渔业新产业。当好科技“红娘”,推进“院所有技术、企业有需求、政府给扶持”的三方联合,形成了“企业愿投入、技术能落地、人才留得住、产业得发展”的产业科技新模式。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宁夏地区淡水鱼养殖用水生态治理研究、工厂化车间养殖水体保障技术在加州鲈水花苗培育中的应用与研究、工厂化车间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水体保障技术研究,南美白对虾苗种培育成活率95%以上,商品虾亩产1000公斤,鲈苗种培育试验成活率达到95%;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开展鲈鱼苗种繁殖控制及大规格苗种繁育技术应用研究,实现了鲈鱼本地繁殖,苗种首次“北苗南进”销往湖南;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上海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开展“鱼-菜复合设施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亩增效50%左右,减少化肥用量40%以上。科技支撑水产种业“芯片”,银川市现有自治区级苗种繁殖场5家,2021年总投资1300万元的黄河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场建成,黄河鲤鱼、黄河甲鱼、黄河鲶鱼、大鼻吻鮈等苗种繁育能力增长到8亿尾,增长61.1%,常规苗种实现自足;繁育黄河鲶苗种474万尾,人工繁育甲鱼孵化率达到90%。与清华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的加州鲈苗种培育试验成活率达到95%,南美白对虾虾苗试验成活率达到97%,为规模化养殖名优品种奠定了基础。创新开展送政策、送技术、带项目任务、带经费下乡的“两送两带”科技服务活动,推广河蟹池塘养殖技术,通过铺膜围网、铺设蟹池增氧设施技术措施,河蟹亩产达到120公斤以上,亩均效益8000元。
三是探索多元融合,发展稻田种养新业态。按照农业农村部提出的“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模达4.7万亩,占全区73%,获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9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4个,宁夏成为西部获批数量最多的省区。建设形成集种植、养殖、科普、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稻渔空间”模式乡村田园综合体5个,年接待集体调研、学习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300余次,旅游观光人数达30万人次。“稻渔空间”发展模式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团来我区调研稻渔综合种养,认为“宁夏模式和经验赋予了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新内涵,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农业农村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宁夏模式认定为全国四种典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之一。
四是落实禁渔制度,资源养护迈上新台阶。严格落实黄河渔制度,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每年4月1日至7月31日,结合“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联合公安、交通、水利、市场监管等部门,严厉打击电毒炸鱼等违规行为,对黄河宁夏银川段89公里全域实施禁渔。积极开展鱼类增殖放流,累计在黄河宁夏银川市段及重点湖库增殖放流经济鱼类3000万尾,有效促进鱼类种质资源恢复。强化保护宣传,以实施黄河禁渔、全国“放鱼日”、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为抓手,通过张贴标语、现场活动、发放宣传材料、媒体报道等方式,开展渔业生态保护宣传,民众渔业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通过“禁、放”齐抓,黄河水生生物物种有效恢复,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五是创新营销模式,创建品牌推介新路径。重点开展池塘养殖鲈鱼、江蟹、生态养殖模式等试验示范工作,提升水产品品质,通过协助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打造“清银兰”地方水产品牌,增加养殖收益。建立水产手机信息、微信平台,拓宽科技服务渠道,为广大水产养殖户提供苗种、饲料、病害防治技术、养殖新技术、新理念、新经验等,年发信息2万条以上,不断完善和丰富信息服务的手段。推动“银川鲤鱼”地理标示产品生产实施工作,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研究探索制定“银川鲤鱼”地理标示产品养殖技术规范、操作规范、产品上市标准、质量控制等标准,进一步做优做强银川水产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