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灵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05-11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近年来,灵武市以构建“1535”生态经济体系为统领,着力实施公共文化培育、非遗文化价值提升和文旅融合发展三项工程,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推动灵武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灵武市严格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指标体系,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创新推进,建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其中,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二级图书馆1个,乡镇标准文化站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0个、农家书屋70个、农民文化大院14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各类文化企业148家。2022年在建非遗传承基地一所,谋划建设数字文化馆一个。构建起以灵武市本级文化阵地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以农民文化大院、文艺团队为重要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格局,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遗产价值创新转换。依托传承基地,灵武窑古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创新开发非遗产品,研发红色革命题材雕塑、笔筒、民族团结题材工艺瓷盘30余种,作品获第一届全国官窑瓷器烧制大赛银奖、入选13届浙江非遗博览会大赛。吴氏铁器锻造技艺传承人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宣传渠道,铁器远销四川、山东等地,实现知名度质的飞跃。唐氏羊羔酒酿造技艺酿造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成功注册“灵州唐氏”酒类商标,唐氏羊羔酒非遗纪录片走俏市场。同时,积极探索“非遗+直播”的新形式,组织非遗项目参与电商年货节直播,积极拓宽非遗传播途径。
“文化+”促进产业融合。按照文化与特色产业结合、“文化+旅游”深入融合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在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做靓水洞沟、长流水等精品旅游景区(点),成功打造农民丰收节、黄河金岸文化旅游节、冰雪旅游节、乡村文化旅游节、西湖水上之夜等节庆品牌文旅活动;坚持项目带动,建成一批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催生新型业态、实现文化品牌“走出去”的重点项目,在建续建灵武市文化馆文昌阁非遗传承基地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明长城横城至花马池(银川段)文化旅游廊道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灵武市段)等项目;此外,加强灵武长枣、水洞沟石器、灵武窑古瓷、黄河玉、羊绒制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开发旅游特色商品7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