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全市农业经济 运行情况分析与对策建议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市农业农村局 2022-11-03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恢复默认

2022年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在田作物管理,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着力稳定“菜篮子”等鲜活农产品供应,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总体平稳

一、总体情况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情况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22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区(5.9%)0.9个百分点,绝对值位居五地市第2位,增速位居五地市第3位,从各县(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来看,灵武市增速19.8%,位居全市第1位;金凤区增速9%,位居全市第2位;兴庆区增速6.8%,位居全市第3位;西夏区增速5.8%,位居全市第4位;贺兰县增速5.5%,位居全市第5位;永宁县增速1%,位居全市第6位。

2022年前三季度银川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汇总表

指标名称

绝对值(亿元)

增速(%)

占比(%)

备注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38.22

6.8



农业产值

72.09

5.2

52.2


林业产值

0.77

-19.2

0.6


牧业产值

51.97

10.6

37.6


渔业产值

6.87

1.1

5


(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9.2元,同比增长5.9%,绝对值位居五地市第1位,增速位居五地市第5位。从各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来看,金凤区同比增长7.5%,位居全区第10位、全市第1位;兴庆区同比增长7.3%,位居全区第12位、全市第2位;永宁县同比增长6.4%,位居全区第17位、全市第3位;西夏区同比增长6%,位居全区第19位、全市第4位;灵武市同比增长5.8%,位居全区第20位、全市第5位;贺兰县同比增长5.5%,位居全区第21位、全市第6位。

2022年前三季度银川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汇总表

指标名称

绝对值(元)

增速(%)

占比(%)

备注

农村居民收入

15029.2

5.9



经营净收入

5769.2

1.3

38.4


工资性收入

7594.8

9.0

50.5


财产净收入

577.6

5.2

3.8


转移净收入

1087.6

10.2

7.3


二、农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粮食生产任务全面完成。坚持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手抓、双统筹”,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抢抓农时、增加机械抢收快收,确保做到颗粒归仓,全市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22.15万亩,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0.6%,夏收、秋收均已全面完成,夏收收获小麦18.9万亩,总产超过7.22万吨;秋粮收获104.61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7.89万亩,同比减少45.8%,较去年压减15万亩,亩均产量预测575公斤;籽粒玉米面积77.65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亩均产量预测655公斤;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8.5万亩,大豆亩均产量预测38公斤,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69万吨,为实现粮食“十九”连丰奠定坚实基础。受国际粮价高位运行影响,粮食价格累计上涨4.8%,涨幅较去年同期扩大2.2%,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均出现较大涨幅,粮食完成总产值10.26亿元,同比增长9.8%。

(二)蔬菜生产稳定供应充足全市瓜菜种植面积59.76万亩,同比减少1.8%,总产量131.73万吨,同比增长7.8%,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主要农产品品种齐全、供给充足,较好的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其中,蔬菜种植面积50.86万亩,同比减少8.4%,产量101.85万吨,同比减少4.5%,贺兰县、永宁县降幅最大,种植面积分别同比下降8.1%、14.6%,产量分别同比下降8.1%、8.7%;西甜瓜种植面积8.9万亩,同比增加65.5%,产量29.88万吨,同比增加93.2%,贺兰县、兴庆区增幅最大,种植面积分别同比增加90.6%、5.1%,产量分别同比增加124.3%、47%。全市鲜菜价格累计上涨7.0%,涨幅较去年同期扩大6.3个百分点,通过对接协调销售企业、超市等建立产销对接机制,采取线上订单、线下配送方式直采直销,蔬菜总产值实现30.62亿元,同比增长2.3%。

(三)畜牧业规模持续壮大受“六特”产业发展带动效应,牛、羊养殖规模持续壮大,肉牛存栏14.5万头,同比上涨17%;滩羊存栏104.3万只,同比上涨7.5%;奶牛存栏26.5万头,同比增长35%,生鲜乳产量86.8万吨,同比增长38.6%,“黄金奶源带”品牌进一步擦靓,但生鲜乳收购价格较低,均价为3.8元左右,养殖户利润空间有限;受猪肉价格低位运行及大型规模养殖场搬迁影响,生猪存栏9.8万头,同比下降44%;家禽存栏189.7万羽,同比下降17.4%。今年来,饲草料价格、动物疫病防治等养殖成本持续上涨,且牛、羊肉及牛奶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导致养殖户出栏积极性较低,肉牛出栏7.5万头,同比下降12%,羊出栏77.2万只,同比上涨4%,猪牛羊禽肉总产量4.3万吨,同比下降6%。

(四)适水产品存塘量增加。水产品面积8.75万亩,产量5.19万吨,产量同比下降5.9%,今年来,受全国疫情防控市场流通受限影响,适水产品外运受限,外销量缩减40%以上,导致大宗水产品价格偏低,鲤鱼、草鱼、鲫鱼、鳙鱼等塘口销售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鲤鱼11.71元/公斤,同比减幅6.2%;草鱼13.01元/公斤,同比减幅25%;鲫鱼15.42元/公斤,同比增幅1%;鲢鱼3.91元/公斤,同比减幅19%;鳙鱼12.28元/公斤,同比减幅29.6%,其中,鲤鱼、草鱼两个品种占总产量70%,导致全市近60%适水产品压塘。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受国内外市场原材料、燃料价格上涨以及新冠疫情等不稳定因素影响,种子、化肥、农药、饲草等大宗农资价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走高。农业耕作主要使用的尿素销售价平均每吨3300元,同比上涨32%,二铵平均每吨4200元,同比上涨33%,复合肥、有机肥价格均出现一定程度增长,据测算,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种植成本每亩增加90—130元不等。玉米秸秆、稻草、麦草等饲草同比上涨20%,且动物疫病防治成本攀升,但牛肉平均价格每公斤70元,肉羊平均价格每公斤64元,导致肉牛、滩羊饲养利润下降20%左右,大部分养殖场户压栏惜售。此外,在全国油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受价格传导机制影响,推动农产品运输流通环节成本大幅上涨。

(二)生猪存栏下降严重。2021年生猪及猪肉价格整体下跌,跌幅达50%以上,下降之快、时间之长、幅度之大历年少有,尽管全市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养殖场户复产补栏,加大力度尽快恢复生猪生产,但由于生猪生产周期长,同时,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健康理念普及,禽肉牛羊肉和水产品占家庭肉类消费比例正在不断提升,蛋奶类消费也对猪肉消费有较大程度替代,生猪市场供求收窄,受猪肉价格和饮食习惯叠加影响,全市生猪养殖明显下降,除永宁县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13%外,其余各县(市)区生猪存栏量降幅均达38%以上,其中灵武市降幅达53%,全市生猪存栏量同比下降44%。

(三)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受自治区“六特”产业发展带动效应影响,银川市农业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8%,高于全区(5.9%)0.9个百分点,但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均衡、不平衡,金凤区、灵武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分别同比增长9%、19.8%,比增幅最低的永宁县(1%)分别高8和18.8个百分点,除永宁县外,其余县(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均达5.5%以上。

(四)农民有效务工时间缩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铁杆庄稼”,三季度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全市固投同比增长8.6%,737个基本建设项目开工率达98%,带动农民务工收入同比增长9%,但受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非农劳动技能欠缺等限制,农民务工多倾向于打零工,行业多分布于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对文化水平要求不高的传统行业,经营压力较大、岗位需求减少,吸纳就业能力尚未完全恢复,三季度本地非农务工人数同比下降22.2%,且工资收入较低、流动性较大,并受季节性务工因素的制约,农民有效务工时间大幅缩减,对农村居民增收的支撑后劲不足。

(五)联农带农机制还不够健全。银川市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高,土地流转率达61.4%,尤其是西夏区、永宁县土地流转率分别达66.1%和64.5%,由于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农民几乎仅有土地流转费收入,前三季度农户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依靠粮食种植,麦后复种的蔬菜、饲料收入尚未完全统计,导致经营性收入较低,全市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3%,占可支配收入38.4%,其中永宁县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同比下降1.2%,对农村居民增收影响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通过“菜单式”供给、“点单式”培训,增强农民就业技能,积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确保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二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粮食、蔬菜、水产、草畜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支持适应城乡居民需求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民宿餐饮、康养服务等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稳步提高农民经营净收入。三是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土地改革,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切实盘活农村各类要素资源,逐步增加农民财产净收入。四是大幅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争取按照自治区下达粮食种植面积任务,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贴粮食生产,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项目狠抓项目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和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对中央、自治区关于农业农村领域政策研究,把握投资方向,深挖投资潜力,紧盯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六特”产业和涉农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精准谋划储备实施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推进涉农领域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涉农项目资金支付,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推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持续加大“四争”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上更大的支持,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自治区规划盘子,为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保障农业生产有序开展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规模养殖户的技术优势,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指导养殖户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控水平,指导种植户、畜牧养殖户科学种养,加快农产品销售和畜禽出栏,实现种植、养殖收益最大化。加大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耕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土地产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协调解决饲料短缺、种禽种苗运输等难题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培育成熟市场,提振养殖企业信心,及时补栏增养,确保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两不误”。

(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以企业收益带动农民增收。紧盯“利益联结不稳、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化水平不高、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健全完善“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长效机制,压实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责任,明确使用相关帮扶资金的经营性帮扶项目,原则上都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试点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分配方式,同时明确资本参与利润分配比例上限,引导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双向入股方式实现利益联结,大力支持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合作社,小农户以土地、劳务、资金、农机等入股合作社,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推动农户由单一出让土地方式,向“土地股份+分红”等多元收入发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问题,把有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农户纳入产业发展之中,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

(五)积极开展产销对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明确责任分工积极开展产销对接,主动帮助农产品滞销农户对接销路,架起“产销对接”桥,打通制约“菜篮子”产品供应的堵点和难点,促进采购主体与产区有效精准对接,解决产地农产品滞销卖难,销地价格波动等问题,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链延长增值收益。积极搭建农产品线上平台,强化营销体系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产品线上销售,充分发挥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加大农产品推介销售力度,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农民既丰产、又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