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了解银川 > 银川概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银川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inchuan.gov.cn 
来源:《银川年鉴(2023)》 2024-04-23 

字体颜色: [红] [黄] [蓝] [绿]    
保护视力色:     恢复默认

【历史沿革】银川,简称“银”,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四万年以前,水洞沟旧石器文化遗址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古人类居民点。殷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北狄、西戎、匈奴等游牧部落的活动地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今银川为北地郡属地。汉元鼎五年(前112年),境内所建北典农城(又称“吕城”),为银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时期,这里成为北方许多游牧部族的居牧地,名曰“饮汗城”。赫连勃勃建大夏国后,改建为“丽子园”,为大夏王的行宫、御花园。北周置怀远郡、怀远县。唐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遭黄河水淹,城废。次年在故城西更筑新城(今银川市兴庆区)。宋咸平四年(1001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银川平原全境,移总部于灵州。宋天禧四年(1020年),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在怀远镇修建都城,改名“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兴州为兴庆府。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以西夏故地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设宁夏府路行中书省,宁夏之名始于此。明设宁夏镇,下辖七卫,实行军政合一管理,系“九边重镇”之一。清改制为宁夏府,辖州县。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因清代宁夏道与宁夏县名同,且宁夏为古朔方地,故改宁夏道名为朔方道,领宁夏、宁朔、中卫、平罗、灵武、金积、盐池、镇戎八县,仍属甘肃省。道署及宁夏、宁朔两县治均设在宁夏城内。1913年,宁朔县治移驻新满城,后又迁至今永宁县望洪镇和青铜峡市瞿靖镇、小坝镇。1929年1月,宁夏从甘肃分出,成为独立行省,下辖13县、2旗、3设治局,其中在今银川市境内的有贺兰县、永宁县、宁朔县、灵武县。1944年1月,宁夏省政府呈文国民政府行政院,建议以宁夏省城设置银川市。1947年4月18日,银川市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仍为宁夏省会。1954年,宁夏省建制撤销,银川市为甘肃省银川专区所在地。1958年 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

【地名由来】银川建城有2000多年历史,城址几经变迁,城名也屡次更改。自元初设宁夏府路以来,至明、清,这里一直被称为宁夏(省、路、镇、卫、道、府、县)城。直至1947年4月,正式成立具有行政建制意义的银川市,并一直沿用至今。“银川”作为古地名,始见于唐天宝元年(742 年)。《元和郡县图志》卷四载:北周保定二年“置银州,因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虏语骢马为乞银……天宝元年为银川郡”。《新唐书·地理志》亦载“银州银川郡”。但是上述银州和银川郡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境内,并不是现在的宁夏银川。今天的银川地区,古为灵州属地,史书中常以灵夏、银夏、麟夏为地名,泛指今宁夏和陕北地区。这里所称的“夏”指夏州,故址在陕北。灵夏、银夏地名的频繁出现,说明宁夏、银川地名与古代地处陕北的夏州、银州等地名有一定的联系,也说明宁夏早与“银”字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宁夏地方文献上出现“银川”一词,最早在明万历末期。明万历四十二年至四十六年(1614—1618年),刘敏宽任三边总督,他的《秋日杨楚璞中丞抚临良晤长城关四首》中有“俯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之句。然而,直至明朝后期,仍然没有以“银川”确指镇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银川”一词的含义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较为含糊的咏景词变为较明确的地名。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在《重修汉延渠暗洞》诗中云:“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或是天公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在王全臣之后,较早将“银川”直接作为地名来使用的是清廷兵部侍郎通智,他于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宁夏主持修凿惠农、昌润二渠,在撰写的《惠农渠碑记》开头即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这里的“银川”已作为宁夏城的别名在使用。乾隆十八年(1753年),宁夏知府赵本植在府城西门内创办银川书院,这是首次以银川作为宁夏府城的别名来正式命名的半官方机构。赵本植所聘的家庭教师汪绎辰,又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成《银川小志》一书,这是以“银川”代替宁夏府地名的第一部重要文献。中华民国时期,宁夏省城中还出现以银川为名的剧院(银川舞台)、书店(银川书局)等。“银川”之称,已渐渐家喻户晓。除了具有城市或地区的地名意义外,“银川”也可看作含有黄河及灌溉平原的初始意义在内,可谓一语双关。1947年被正式命名为银川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